地地道道的维磨庄村人,地地道道的佛教徒

by:王慧聪

众所周知,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佛教中,这个风景美如画的地方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每年到五台山参禅拜佛的信众不计其数,俨然成了佛教徒们心中的“耶路撒冷”。

因此,在五台山周围的村子,包括五台山周围村子的风土人情,无一不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而我所说的五台县蒋坊乡维磨庄村,就是其中之一。

维磨庄村口

这个要从我的奶奶这辈讲起了。我的奶奶是土生土长的维磨庄村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奶奶年轻时代的人生,而奶奶也深受村里佛教文化的影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同样,父亲的学生时代也是在维磨庄村度过,也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后来,父亲跟随爷爷到了太原,爷爷在建筑工地打工,父亲就在理工大上学,一家人才在太原市落了户。

奶奶教导父亲要不要忘本,就算是常年生活在太原,每年夏天也要回一趟维磨庄村住上一段时间。因此到了我这代,尽管我生在太原,可是我与维磨庄村仍然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同样,我对佛教文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感情。

每年暑假8月份回去,正是村里面的农闲时节。维磨庄村地处于平原地带,适合生长玉米,到了这个时候,整个村子就望着田里的玉米,等着玉米棒子一成熟,立马就去掰下来。

在玉米成熟之前,就是一个农闲的时节。如果在这个时候你去维磨庄村转一转,就会惊奇地发现,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不在种地,女人们在自个家门口,坐一个低板凳,一边乘凉,一边捏元宝。可能你会误解,这元宝不是清明节上坟用的吗?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在五台上坟用的纸元宝和佛教典礼用的纸元宝,那是大有区别的,兴许外观上看起来有些一样,可是叠纸元宝的方法,则是大有区别的。

为什么一农闲下来就叠纸元宝呢?这当然和佛教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维磨庄村有这样一个讲究:不管村里面的游子怎样的“浪迹天涯”,如果在外面发达了,显贵了,一定不要忘记家族和村里面菩萨的保佑,一定是要回来报答菩萨的保佑和祖先的庇护。这回报的方式就是请一台戏班子给村里面留下的孤寡老人唱大戏,算是做贡献,积累“阴德”。

维磨庄每年夏天的唱戏

因此,我每年夏天回去,都很幸运的能够在村里的戏台上看大戏。当然,每年村里面唱戏也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五台山的五爷庙十分灵验,五爷庙供奉的五爷和一般的佛教神仙喜欢的清净不同,这位五爷偏爱热闹,尤其是喜欢看戏。

传说清朝末年五爷曾给庙里的住持托梦,说想要看戏,并把戏曲的名单放在了自己的袖筒里。住持第二天醒来,十分疑惑,又感到梦境十分真实,就去前殿查看,竟然真的在五爷雕像的袖筒里发现了一封戏目单!

传说五爷管理人家俗世,自此以后,凡事在五爷庙许过愿的人,如果后来愿望实现,一定要回五爷庙还愿,方式就是给五爷唱一台戏!这些传说真实与否已经不可考,但是可信的是,现如今的五爷庙里的五爷雕像正对面就是一个大戏台!

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维磨庄村也建了大戏台。每年夏天的唱戏,要持续十来天,这十来天正好又赶上了农闲季节,因此是村里面整个夏天最为热闹的一阵子。

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早晨要去村庙上香祈福,而到了夜晚,就是聚在戏台前一边说笑,一边看戏。这里面不仅有村里面的孤寡老人,还有放假返乡的小青年,儿童都来凑热闹,围着整个大戏台,好一番热闹!

听戏的村民

听戏的儿童

商家最是络绎不绝,卖烧烤的在戏台后方支起来架子,因为吃着烧烤看大戏,的确是村里面一种高规格的享受!而这享受一年才一次,十分不容易。

晚上七点之后,村里面的喇叭里就吆喝:“唱~大~戏~咯~。”原汁原味的五台话,就是这个调调!而这喇叭还是当年吃大锅饭时代,村里面一有什么重大新闻,或者国家有什么重大政策,都是在这里广播。也许村里面的世界很封闭,但就是通过这个小小的广播,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老人知道苏联解体了,知道伊拉克爆发战争,知道中国举办了奥运会……现在,又是广播员操着一口浓重的五台乡音,重复着一遍又一遍开戏了的通知。

先是放烟花,炮响之后,观众们嬉笑着坐定!演员们就登场了。瞧!这个演员扮演的是观世音菩萨,台下不禁一阵赞叹,真像!一身白纱,清新脱俗,正是村民们理想中观音的形象!过了一会儿,又是如来、释迦摩尼、十八罗汉、济公……这些故事都是佛家经典故事,劝化人一心向善,也许像我这样学文学的人早知道了故事的套路,可还是每次都会感动。

是啊,戏中那位抛弃老人的小丑和村里面某某家的不孝子真像,可气啊;戏里面那位慷慨的侠士和村里面某某某真像,每次村里面有困难都是他帮忙,默默奉献……我总觉得,戏里面的佛教故事映射着一些人,或好或坏,或许也就是这样劝人向善的戏曲,才潜移默化地养成了村民们热情善良的性格吧。

宗教在这里反映的不是封建迷信,恰恰是一颗土生土长向善的心。小小的故事,蕴藏着大智慧。

村里们最有意思的,还是每年过小年时的祈福活动。在过小年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提前的准备,首先需要去村集市上买下纸张蜡烛,在自己家里面叠好祈福用的纸元宝,还要提前买好贡品。贡品不需要什么昂贵的东西,只需要简简单单的水果和馒头就行了。

在小年的这一天,村里面的人都要早起。由于信仰佛教,村里面家家户户都在家里供奉着佛教的菩萨。而在这一天,早起就是要先在家里面烧香许愿,村民们的愿望都是朴实的、虔诚的。他们的愿望都是来年出入平安,身体健康,来年农业可以有好的收成。

朴实善良的人啊,要早早地把馒头蒸好,然后提上馒头,去离村不远的佛光寺参加祈福活动,也有的会去同样不远的尊胜寺。但无论去哪一座寺庙,路程都不算太远,开车大概十五分钟就可以到达。

我是跟随着奶奶一起去了佛光寺。大老远就看见了庙门,庙门对面的一堵石壁,上面刻着一个大大的“佛”字。庙门有三扇,正门不开,只留右侧的小门,各个村来的村民或者是外省的游客都是从右侧小门进入。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不把三扇门都打开呢?这样不是更加方便游客进入吗?事实上,这在佛教中是有讲究的。三扇门分别象征着佛教中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正中间门是山门,只有特别大的贵宾才从中间门进入,一般人都要走侧门,否则就是对神佛的大不敬。

同样,进门的时候先迈哪只脚也是有讲究的。如果你从左侧进就要先迈左脚,从右侧进就要先迈右脚,切忌双脚站在门槛上,这也是不恭敬的表现,会滋长人的散漫之心。

进了门,先不用着急地去礼佛,而是要从侧门进入到大后方的大雄宝殿,这里有一张大供桌。如果去得足够早,就可以把自己带来的馒头,水果摆上,样式最好不要重复,每一类各放五个,寓意着五福临门。

在村里面有个规矩,除了香蕉之外,任何的水果都可以当贡品。摆好贡品后,先要在大雄宝殿参拜磕头。村里面的人磕头也有讲究,不是随随便便地跪下去磕几下就可以了,那样是不符合佛教礼仪的。

维磨庄村的村民统一,一律都是要磕三个响头。首先要双掌合十,高举过头顶并且跪下去磕头,等跪下去的时候,双掌分开平放在地,手心向下,手背朝上。然后再把手掌翻过来,此时是手心朝上,手背朝下。这寓意着要接受佛的教诲,接着再把手握拳,寓意已经接受到了佛的教诲与祝福。在起身的时候,仍然自然地将双掌合十,高举头顶,这是已经完成了第一次跪拜,这样的跪拜要重复三次。

在佛光寺里面,每个佛塑像前方都放有蒲团,每个佛都要参拜。

从大雄宝殿出来,东厢是观音堂,观音堂正中间供奉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观音的左面是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右面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在佛教里面,这些象征的智慧与善良。

观音殿

西厢是地藏王菩萨殿,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掌管阴界幽冥之事。门口是黑白无常,信徒往往到地藏王菩萨殿祈求身体健康。沿着殿往前侧走,西面是三圣殿,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

东面是圣僧堂,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德僧人。正前殿是弥勒佛,周围有四大天王的塑像。这个格局遵循着五台山佛教的格局,也是维磨庄村民们理想中的格局。

中央是一个香炉,来上香的人都在这里烧香祈福。身为五台山的佛教徒,维磨庄村的人都知道,整个五台山四面都是佛,因此要双手执香,向四方参拜,只需要弯腰90度鞠躬便可。最后,要将点燃的香插入香炉,然后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离开。

在寺庙的入口处,东侧是关羽的塑像,骑着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好一副威武霸气的雄姿!在维磨庄村人的心里,关羽就是关老爷,是忠义、诚信的化身。做生意的人都要来关公像前参拜,心怀诚信,祈求生意兴隆。然后要在前面的香炉旁边,放入纸质的战袍,纸元宝,希望关老爷保佑自己财源滚滚。

多么朴实的维磨庄村民啊,简简单单的信仰,朴朴实实的人格。

在入口处的西侧,是一颗有了年代的柏树,柏树枝头上挂满了红布条,那一条条红布条,都是村民们平凡的愿望。有的写着希望在新的一年可以学习进步,考入理想的大学;有的写着希望工作顺利,财源滚滚;也有的写着希望婚姻幸福,早生贵子……一条条红布条挂满了枝头,寄托着维磨庄村人单纯而又美好的愿望。

中午的时候,要在寺庙里面用过斋饭才算圆满。到了中午,村人们走进寺里面的吃斋堂用斋。吃斋堂是僧人居士们平日里吃斋的地方。

此时摆上大桌,不管这一桌上的人相互认识还是不认识,村民们不会感到拘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斋饭是寺院菜,这是难得的好饭。

寺院菜,不仅佛光寺里面这样做,就是村民们回了家也这样吃,因为它的的确确是可口美味的素食。因此,寺院菜也成了维磨庄村人的一个象征。

瞧吧,你以为那丸子是肉丸子,心里还疑惑着僧人们怎么这般不守戒律?用筷子夹起来,捅开丸子才发现,原来里面是胡萝卜,再一品尝,哇塞!太可口了!可是它的外观真的太像肉丸子了,太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了……

然而,寺院菜恰恰就是这样,它既是素食,还保持了色香味俱全。大烩菜有冻豆腐、菜丸子、粉条、土豆、豆腐丸子,还有水煮茄子、凉拍黄瓜。最好吃的要数寺里面的油糕,软米面温水和起,清蒸上一个多小时后再油炸,出锅后清香金黄,甜美而不油腻。

这是山西人爱吃油糕的吃法。在佛教里面,金黄的油糕象征着福气,自然而然就成了佛教徒饮食的首选。在吃斋饭以前,佛光寺的僧人要撞钟十二下,然后到吃斋堂。

吃斋堂正中央前面是一尊佛像。这时,寺庙里的住持要做斋前祈福,僧人、居士们、村里面的信徒要全体起立,肃静地看住持祈福。住持是个高个子的大和尚,讲话儒雅端庄,对着佛像发表新年寄语。接着,又请宗教协会的负责人发表了新年致辞,众人口念三声阿弥陀佛,这才坐下用斋。

寺院里的规矩,吃斋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一是表示对佛的尊敬;二是要感谢现在的幸福生活,感谢劳动让我们有了美味的饭菜;三是对这个世界上那些尚处于吃不饱饭的难民表示同情。

地地道道的维磨庄村人,地地道道的佛教徒,地地道道的好心肠!

斋饭过后,维磨庄村的信徒陆陆续续地返回村庄,开始了新的劳动。他们是善良的、勤劳的、有信仰的。佛教在维磨庄村里面,不是迷信,不是糟粕。维磨庄村的村民们精明着呢,他们追求的是佛教中向善的成分,做好事,行善事,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

我在大城市待久了,慢慢地就变得浮躁麻木,看到公园里面有人放生,往往不屑一顾:“切~作秀!”真的是迷失了信仰吗?也许根本就没有信仰!只有回归普普通通的维磨庄村,回归到这个有着信仰的山村,我的内心方能有一番平静。

每当我烦心时,迷茫时,我总爱听听佛教舒缓的音乐,这样我的心才不至于那么麻木。而这一切,还要感谢那个佛教影响下的小山村,它是我的信仰,是我的精神支柱。

(返乡导师:薛晋文,国家“万人计划”青年学者,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

我是王慧聪,太原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大二学生,山西太原人。始终坚信那些走过的路,感怀那些读过的书,感恩那些遇到的人。所谓读书,不过是随着时间的洪流演变为自身的一部分,形成一种独特的气质。

“返乡画像“的书写计划让我一方面可以再一次去感受佛教文化和记录逝去的风俗习惯,一方面可以追忆那些遗忘的故事和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同时,也有一些心酸的问题值得思考。我们之所以与乡村仍然建立联系,是因为我们的家族最初就在乡村。如今生活在城市,回到农村也只认识老人,老人的子辈却联系日益松散了。可以预见,老一辈人百年之后,乡村将变为“空城”。乡村在变化,不变的是初心,特别喜欢一首歌曲《往事只能回味》,让我们一起回味逝去的乡村生活!

王慧聪出品|头号地标人文指导

叶开(中国顶级文学编辑)投稿touhaotougao

sina.







































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那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bq/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