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脏腑推拿简单,快捷,易学易
第一节脏腑点穴疗法的起源 推拿是中国古老的一种疗法它与中药、针灸并称三大医诊,早在远古时代被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脏腑点穴疗法》以前并无传统版书,此法原去自于道家,道家的先辈们用来防病、保健、养生、治病的一种手法,它的主要作用是以调气为目的,通过调节人体的血脉、精脉气脉,而达到人体正常的河车运转,它的治病疗法不同于一般的按摩疗法,不用叩、打、抓、拿、滚、摇、牵而是旋转推按,它也不限制时间,而是气通即-止。其手法是通过调整人体的脊柱、点通督任二脉及十二经脉,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使人体五脏六腑恢复自我治疗和修复功能的一套点穴疗法。它以中医的平衡理论为原则,把人体的六经为川、脾胃为海作为指导思想,通过调整人体六经之气和太阴脾经所主的升降之枢,来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神奇效果。 在给病人治疗时,不用详细诊断是何种病因或疾病,只要分清是否为本法适应症和禁忌症,即可按照先调整脊柱,然后再点通督任二脉,最后将三阴三阳放通的顺序进行操作施治。疾病的表现虽然十分复杂,但造成这些复杂的表现的原因并不复杂,人一生病,该病症就是果,治病就是要从果上寻求因,从因上论治,所谓因就是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治疗时就在于通过果去看因,因的治疗方法就是“寒就用热、热就用寒、虚就用补、实就用泻”的方法调理。 《脏腑点穴疗法》就是从因上进行治疗,所以只要辨清虚实、记住旋转推按、气通即止的原则,即可进行施治,本法格式固定,容易学习和掌握,需因病症而施治,灵活运用,而且不需要很高的医学基础知识,只要手法熟练操作认真细致,;临床用之“沉病奇疾、应手而愈、虽精于医者、咸目瞠心,以为神助、愈后尚疑非此法之功,莫明其所以然”。 第二节脏腑点穴疗法的特点 《脏腑点穴疗法》从推出以来,在中医界里便有了治疗内脏病一绝和保健一绝的美誉。在治疗内脏病时之所以称其一绝的说法,这与在治疗时振兴人体的阳气和调节气机,恢复脾胃功能,是分不开的。人体之所以健康就首先要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其实就是升降自然的问题。若乾阳太过,则升而不降,若坤阴太沉,则降而不升,此时人就会生病。而这个升降的枢纽就在心下,即脾胃所居之地。如果脾胃出现毛病了,其结果就会导致阴阳不能相交,升降一旦失常,疾病就因此而产生。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血管神经都是由肌肉、经脉而组成,脾属阴土,主一身之肌肉,主统血,血者水也,胃属阳土,土虽有水的滋润、但只有在阳气充足的前提下,方能生化,可变化万物,蕴藏万物,万物才能得以生存,人体的身体内部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自我调整和自治的系统,道家称之为河车,但这个河车能正常运转,也需要通过调整阴阳来完成。 《脏腑点穴疗法》就是通过调整人体的脾胃,振兴人体的阳气,调整十二经脉的气血和点通督任二脉,使人体的精、气神得以正常运转,升降自然,阴阳平衡,保证河车的正常运转,恢复人体的自治能力,达到使百病自愈的目的。本法重点调整脾胃来论治其余脏腑病症,尤其对危重之症,病至元气虚衰、正气不足为矛盾时,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高血压、冠心病、眩晕、失眠、肾炎、胆囊炎、胃炎、肝炎、肝硬化腹水、妇科病等。中医最讲究胃气恢复,百病自消,在中医界里所以说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之说法。 小儿脏腑点穴法 脏腑点穴适用于7周岁以上的小儿,或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以及慢性胃肠消化系统疾病的小儿,更有加强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保健作用,治疗同一种儿科疾病与三字经小儿推拿法不冲突。治疗小儿常见病,一般都是在常规手法基础上,辨证加减取穴。每日施治1次,6天为1疗程。病未愈可连续或间隔3日再做第2疗程,直至治愈。治急重病,可酌情1日施治2~3次。 一、脏腑常规取穴 腹部及任脉取穴: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左梁门,右石关,巨阙。 背部及督脉取穴:百劳,肩井,膏肓,脾俞,肾俞。 其他部位穴位 二、点穴操作步骤 第1式:医者用左手拇指按住巨阙部位,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旋转推按,约2分钟或以气通为度。 第2式:医者左手拇指仍按住巨阙不动,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约2分钟或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第3式:医者用左手拇指按住右石关部位,食指或中指按住左梁门部位,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约1分钟或感觉直下气通即止。此穴易通,不宜久治,以防气脱。 第4式:两手放于带脉。医者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拇指同时按住阑门与水分之间的部位,左手拇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带脉,往里拢拨,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向里斜托,轻轻抖动,但扣住的带脉部位不能移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约1分钟,然后慢慢放开。 第5式:医者用左手拇指按住巨阙部位不动,右手拇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以气通为度,约1~2分钟,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不超过3次。 第6式:医者左手不动,用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拇指按住右石关穴,旋转推按约1~2分钟,或以气通为度,推按毕,拇指和中指仍按以上2穴,进行拧拨(拧拔:即医师手纵向捏拧患儿对应穴位)1~3次。 第7式:医者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约2分钟或以气通为度。 第8式:医者用左手中指和食指按住巨阙部位,用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约1~2分钟。 第9式:按照第1式,推按阑门穴1次 第10式:按照第3式,推按气海穴1次。 第11式:并压三把。在第10式做完后,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患儿少腹,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右手中指和食指拳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用手背缓缓向下压推至关元部位,做1次为止。 第12式:引气归元。医者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往上提三提,轻轻放开。 第13式:彧中与阴陵泉齐放。医者用左手拇指和中指扣住两彧中穴,先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巨阙部位向下直推至阑门,连续3次;再用右手拇指将左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拨开;然后用右手中指将右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拨开。 第14式:扶患儿坐起或令其俯卧。医者用两手食指、中指扣住患儿的两肩井穴;右手拇指缓推风府、哑门3~5次。 第15式:医者两手食指、中指仍扣两肩井穴;用右手拇指按住百劳穴,左拇指加按于右拇指上。两手食指、中指往里扣,拇指往下按,至病人有感觉时为止,约1分钟。 第16式:医者两手食指、中指不动;两拇指扣住两膏肓穴的大筋按压约1分钟。 第17式:医者左手拇指、中指扣住两膏肓穴的大筋(如钳形)按住不动,右手拇指、中指(如钳形)扣住两风门的大筋,顺其筋脉向下缓缓往里拨弄至两膏肓穴,扣住不动;随即用左手拇指和中指扣住两脾俞穴的大筋,按压脾俞约1分钟,右手仍扣住膏肓穴的大筋,顺其筋脉,向下缓缓推至两脾俞穴为止。 第18式:医者用右手中指按百劳穴;左手拇指、食指或中指扣住两肾俞穴大筋,往里合按,继揉之约1分钟。 第19式:医者两手拇指扣住两肩头,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两腋窝前面的筋,分拨数次。再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按住两肩头,两手拇指从背后插向腋下,用拇指提拨腋下后面的筋3~5次,随即顺其筋脉,缓缓向下拨送至两肘。做3遍。 第20式:医者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插向两肋,扣住不动;两拇指扣住两膏肓穴,用拇指端扣拨两膏肓的大筋,往里合按约半分钟。然后两手拇指,顺其筋脉沿脊之两侧,缓缓左右往下分推至两肾俞为止。 第21式:医者两手握拳,按挤脊背两大筋,自风门穴起,顺其筋脉徐徐向下按至两肾俞穴。 第22式:医者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肩井,用左手掌按住百劳向下推送至尾闾部位,3~5次为止。 简述脏腑辩证 中医脏腑辨证,是根据内在的脏、腑各有隶属,外在的经脉各有循行路线,各脏名:腑的病证各有突出不同的症状表现作辨证分析。各脏腑的病变虽然复杂,但根据病因结合病症,细心分辨,自能得出诊断结果。 (一)肝脏、附中风偏废病理分析 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荣在爪,与胆相表里。在体为筋,在色为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液为泪,在志为怒,怒伤肝,肝恶风,悲怒气逆则伤肝。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这以上归纳不完全的“内经引言”以便在临床中归类分析病机病因,才能按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及病症表现,而给予辨证施治。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脏主筋、属风木,凡出现头目昏眩与筋脉抽搐动风,应考虑为肝经的病证。入矛盾”章上,其论述的头、手、足三部之三阴三阳经脉的“机能伸,缩活动”,其头部的升、降屈伸机能以颈为界限,而形成在上的“天部。 手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上半身的肘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中的“人部”:足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下半身的膝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下的“地部”。 例如现代医学定名为“颜面神经麻痹”的口眼歪斜病症,为邪风侵入了一侧面的“天部”,故症状以颈为界。 如果中风偏废,即是邪风侵入了人体一个侧面的天、地、人三部,所以症状表现则半侧偏废。 《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说明是人体一个侧面之上、中、下三部的经气共虚、才导致成中风偏废疾病。 由于人体的任脉与督脉,曾在“奇经八脉”章上说明,其任,督二脉都是左、右两条经脉相合并的,所以中风偏废的症状,即以任、督二脉的中线分界,其患侧废而健侧好。 (二)月旦腑 胆腑实证:常有头昏目眩,甚则耳聋,两肋间疼痛气逆连背,并可导致胃气上冒而呕吐苦水,小便黄赤,或表现有寒热。人迎脉当弦而有力,治宜疏肝泻胆。 胆虚证:两目视物昏暗不明,胆虚易惊,常感畏惧自恐,头昏少寐,脉弦细无力。宜养肝以利胆。经言:“徇蒙招尢,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三)心脏 心藏脉:脉舍神,心主血,开窍于舌,其荣在面色,与小肠相表里。在体为脉,在色为赤,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味为苦,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喜伤心,心恶热,忧愁思虑则伤心。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脏如产生精神失常的疾病,则神志错乱,狂燥妄动,哭笑悲怒,语无伦次而行动反常。经言:“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这说明临床诊疗神经疾病,既要诊候阴、阳脉象的虚实现象,又要观察患者的情志表现以确诊属实属虚。对治疗神经性的疾病用针灸治最宜。心脏主血,其血液的循环能通达脏腑内外上下周身无所不至,故心脏患病除精神疾病外,多为在血液运动上所造成病因。 心火盛实证:多为心脏的血液运动过速而产生心火过甚,症现心烦不安,面赤脉数,小便赤涩,口渴不欲多饮,或产生吐衄及外渗出血等症。宜泻心火凉血。 寒证:若血分有寒则血-液运行不畅,脉象弦紧而涩,或迟涩,面色青,心胸疼痛或腹痛头痛,妇女则行经不畅而痛经,饮食喜热畏凉。治宜温经行气血。 血瘀:心血运行瘀阻在内,常见面色晦暗,脉象沉涩,口唇爪甲青紫,舌紫红有瘀斑,心胸憋闷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如血液循环瘀塞在体外,则发生痈疽疮疡,脉象滑数,或伴有发热,畏寒等症状。经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即是言心脏血液瘀阻于外的痈疽之病,前’者,宜活血行瘀理气。后者,宜清热凉血解毒行瘀。 心血虚损:为血液量少则循环运行不足,心悸短气,面色无华,健忘失眠,精神疲乏,情志好悲伤,脉象虚弱无力。治宜培补气血,经言:“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四)小肠腑 小肠为受盛之府,主转化饮食糟粕并吸收营养,是食物分别清,浊的界限。小肠实热:则头痛心烦,少腹胀痛,小便黄赤不利,或耳前面发热口舌糜烂。宜清热利湿,小肠虚寒:小腹隐痛时痛时止:喜温热按则痛缓,或少腹痛时牵连腰背睾丸而小便频数。宜理脾温气散寒。经曰:“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五)脾脏 脾藏营,营舍意,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其荣在唇,与胃相表里,在体为肉,在色为黄,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味为甘,在液为涎,在志为思,思伤脾,脾恶湿,饮食大饱则伤脾。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苦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与胃,主中央土,中土运化木、火、金、水四方。胃土为水谷之海,脾土转输水谷以散精气而营养全身为生长后天之本,故从古达今的良医对治疗五脏六腑之病,无不注重脾胃和联系脾胃用药立方,主要由于中土是木、火、金、水的中枢核心。如《素问。太阴阳明篇》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於三、六、九、腊的辰、戌、丑、未之月各取十八日,而每一昼夜亦有辰、戌、丑、未之时亦属中土时辰)所以脾与胃、是人体后天的生化本源之核心。 脾胃不调:多为饮食不节所伤,引起中脘食积痞满,嗳气呃逆甚则呕吐,腹痛绵绵不思饮食,宜健脾消食和胃。 脾胃中气下陷:为左肝右脾气机下陷,两脉口在正运之时而两寸部动脉特别显象虚而无力,肠鸣腹泄,气往下堕,呼吸短气懒言,饮食减少,四肢倦怠乏力,宜补益中气。 脾胃湿热:由湿热蕴郁中焦,脘腹胀满,身重体困,面目暗黄,大便溏,小便黄而不利,或发热口渴。宜清热利湿。 脾肾两虚:形体畏寒,四肢清冷,腰酸腹痛虚满时轻时重,大便稀薄,脉象沉小,或下肢浮肿。宜温肾健脾化水气。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言: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实则腹胀。 (六)胃腑 胃是容纳五谷之府,人以胃气为本,胃消化五谷以养人,故胃是人体最根本的生命资源。 胃寒:脘腹疼痛绵绵喜按摩,口常吐白沫清诞,舌苦白腻,喜热饮食嗜好香燥。治宜理中温胃。 胃热:口渴喜凉饮,胃脘嘈杂,多食善饥,或反胃呕吐,舌红苔黄少津,治宜清胃泻火。 胃虚:脘腹虚满时胀时消,消化不良,饮食减量,大便泄,舌质淡苔薄白。治宜补脾健胃。 胃实:口臭舌干,脘腹疼痛胀满按之痛增,大便干数日一便。脉象:两脉口的尺部沉而有力:两人迎的以动脉浮沉有力。治宜消导。经言:“腹满膜胀,支鬲肱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七)肺脏 肺藏气,气舍魄,肺主皮,开窍于鼻,其荣在毛,与大肠相表里。在体为皮毛,在色为白,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味为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忧伤肺,肺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苦上气,急食苦以泻之。 肺脏主气,为诸脉朝会之所,司行呼吸节奏开阅上、中、下三焦的气机?以肃清内外通调周身而推陈致新,故肺脏喻为相傅制节的称号。肺脏若失去正常的气机生理,即产生疾病,病症表现多为呼吸道以及表皮的反映。经言:“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肺寒:肺如受到风寒外束,周身可发生肌肤疼痛,鼻塞无汗,呼吸气粗,咳嗽喘促,吐出清痰,脉当浮紧,治宜发汗解表。 肺热:若邪气入侵蕴肺多日化火,以致温邪内炽,咳嗽气喘,胸痛引背,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甚则咳唾脓血有腥臭气味,脉当滑数。治宜泻肺清热清痰。 肺气虚证:肺气虚弱则生理功能减退,呼吸气短,咳嗽无力,痰液稀清白沫,畏寒怕冷,倦怠无力。或因肺气久虚导致心火移肺刑金而成肺痿,干咳短息,虚烦盗汗,手足心热、午后低烧,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前者、右脉口的寸部脉当不及。治宜培土益气化痰饮;后者,左脉口当浮数无力,右脉口沉数无力。宜滋阴降火益脾肺。经言:“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八)大肠腑 大肠为传导转输之府,由于饮食入胃,下转小肠,又由小肠转入大肠,再由大肠降食物渣滓排出体外。 虚寒证:大肠受寒则腹痛肠鸣。大便清稀,好温热饮食,不能久立,喜曲腿侧卧。治宜温中散寒理气。 湿热证:大肠感染湿热秽浊之气,起病陡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频数,暴注下迫,或泄痢脓血,脉当滑数。 治宜清热理气解毒。经言:“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九)肾脏 肾藏精,精舍志,肾主骨,开窍于耳,其荣在发,与膀胱相表里。在体为骨,在色为黑,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味为咸,在液为唾,在志为恐,恐伤肾。肾恶燥。强力举重则伤肾。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肾欲坚,急食苫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肾处下焦为先天之本,主骨髓藏精液,内藏真水真火,左肾属真水,右肾属真火,若真火真水不亏,人体即十分健康,如二者有损即导致疾病。 肾阳虚:形寒肢冷,精神无力,面色淡白,头昏耳鸣,腰脊酸软或痛,或阳萎早泄遗精尿频,妇女则宫寒不孕,脉当沉小无力。宜温补肾阳填精。 肾阴虚:肾阴亏损虚阳上浮,舌干口燥,头昏耳鸣,潮热盗汗,虚烦难眠,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脉当阴阳俱浮寸旺于尺。治宜滋阴以降浮阳。 肾不纳气:劳伤久病肾气摄纳失调致使气不归元,咳逆短气汗出,动则喘促尤甚,腰以下寒。治宜摄纳固肾。 肾虚土衰,腰酸腹痛虚满按之痛减,食少四肢无力,常在早晨滑泻大便,完谷不化大便稀溏。右脉口当沉弱无力。治宜温肾补脾。 肾水凌心:心中悸动不宁,多唾吐嗜睡,四肢厥冷,面色鲜明有水气,甚则四肢振振而动。脉当左脉口脉浮而迟,右脉口脉沉而迟。治宜宁心温肾化水气。 (十)膀胱腑 膀胱为洲渚水府之官,化气则能出矣。由于膀胱主行津液化水气,病症表现多在于小便。膀胱实证:膀脏内湿热蕴结,导致小便淋漓不利,则尿急、尿频、尿痛、尿白淋浊等病,甚则尿血,日久可酿成结晶如砂石而引起腰痛,或小腹痛,大致疗法宜清热除湿利小便。 膀胱虚证:形体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多而频数,或遗尿尿精,脉当沉迟,宜温摄补肾壮阳以温蒸水气。经言:“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亡实,过在足少阴巨阳。” (十一)三焦腑 人体六腑之中的“三焦腑”生理特殊,其胃、胆、大肠、小肠、膀胱等五腑,都是有形有质的腑器,唯独手少阳三焦腑,在上肢上有经脉路线,但在胸腹之内却没有“腑器”的形质。亦类似无形的“十二经脉”结构一样:在人体之内有它的实际功能但没有实体,根据三焦腑的独特生理而综合归纳其认识如下: 1.《灵枢?本脏篇》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故手少阳三焦经,虽然在上焦与手心主相协调表里阴阳的运动,但与下焦的肾脏和膀胱还有联络功用。故经云:“少阳属肾,(是指手少阳三焦经而言)肾上连肺”这充分说明手少阳三焦经实隶属于下焦的肾脏,并又牵连着上焦的肺脏,因“肺脏主皮毛”故以上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以上证明,手少阳“三焦经”与“上焦”和“下焦”都有联系,但—虽然未言及中焦而中焦亦包括在内,所以称之为“三焦经”。 2.按三焦腑病的症: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大络”,故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委阳”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联系。 3.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上巅顶之脉”和督脉的“百会穴”都有联系。如《灵枢?经别篇》云:“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根据以上对三焦经特别的喻名为“指天”尊称,就足以说明手少阳三焦经在人体施行功用而与其它的五腑大有不同。 4.《素向e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肾属北方为“水脏”,与膀胱经相表里以施行化气行水利水道,如果没有心火下济于肾,肾脏即缺乏化气行水的蒸腾能量。其三焦经与手心主相表里,主相火,并且其“手少阳属肾”,所以手少阳三焦经能使心君之火,向下转移入肾,以协助北方肾脏化气,行水、利水道,因此手少阳三焦经,实是协助肾脏、膀胱之强有力的“化气行水之腑。” 5.由于手少阳三焦经,在人的体内生理功能特别,故而给它以特别的“孤府”之称号。关于这“孤府”的称号认为有两义: 一是其它的五脏、五腑皆有脏、腑配偶,唯独“三焦腑”无正当的配偶之脏,而重配偶于“手心主心包络”。 二是三焦腑所施行功用与众不同而称它为“孤府”,因古代的帝王,才称孤道寡,故认为古圣人对“三焦腑”书以“孤府”的称号,是形容“手少阳三焦经”有统率人体周身上、中、下三焦之运输水道的特别功能,因人的生存,全依赖阴、阳、水、火转输以维持生命。按三焦经的病证表现。《灵枢。经脉篇》云:“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儋儋大动,面赤,日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特大喜讯 脏腑点穴推拿课程 三人团报直接少元,5人团报直接少元现金,(双重优惠不同时享受) 3天时间一套手法快速辩证为健康保驾护航 “脏腑点穴推拿导引法”的特点 辩症认症、简单、易学,无需中医知识基础,根据病人的病症情况,而使用其点穴和推拿手法,使病人康复。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从“整体观”、“运动观”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运行规律等作为辨证施治的指导思想,以特殊的配穴方法为手段,调理脏腑气分(气分指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气血和顺,使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恢复和增强脏腑功能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 推拿专家-李凤兰老师 培训大纲:1、脏腑推拿基本理论;腹部诊断;适应症的禁忌症;注意事项 2、手法讲解与实操 3、总结复习答疑,考核毕业 培训时间:年11月4日-6日培训模式:20人小班,实操进行对练为主,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培训收费:元/人(含资料费);提前报名0元,远景学员元。 报名孙老师白癜风病因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bq/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人一不留神,孩子把眼霜吃了妈妈哭瞎
- 下一篇文章: 分娩阵痛体验活动,看宝爸们的表情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