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82.html

一位母亲曾这样说:“每天早晨,我都发誓今天会不一样。今天我会是一个热心、耐心、充满爱心的父母。但每天早上,我又都变成一个可怕的、歇斯底里的疯子。”

她是不是说出了千万父母的心声?

孩子不及时做作业,你催促几次,他都当耳边风,你会忍不住对他怒吼:“这么不想做作业,干脆就别去读书了,天天在家玩。”两个孩子打打闹闹,大的总是欺负小的,小的可怜巴巴地向你告状“哥哥打我了”,你苦口婆心说了很多遍“你们俩好好玩,哥哥不要欺负弟弟”,他置若罔闻,你忍无可忍,压抑的怒火喷薄而出。孩子看中了某个玩具,尽管你之前已经给他买过好几个了,他还是非要不可,你跟他讲道理,口都说干了,他还是不肯罢休,你实在气愤,对他怒吼不止:“你再这样,看我不打死你去。”平时上班已经够累,到了周末你还是强打起精神来做家务整理房间,可没过几分钟,孩子就把房间弄得一团糟,你悲从中来,还是忍不住吼叫:“你怎么这么不珍惜我的劳动成果?现在你自己把东西整理好来了。”

你看,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冲孩子们大吼大叫。

家庭教育原本是项高压力的工作,教育子女需要太多的耐心,而孩子随时都可能激怒我们。尽管我们都知道吼叫没什么用——至少没有长久的效用,但还是习惯吼来叫去。我们经常发誓,以后不再轻易吼孩子了,甚至加入戒吼学习小组,可下一次我们还是会忍不住对孩子怒吼。

怎么办?

你无需自责难过,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天下也没有不对自己孩子发怒的父母。如果有,那简直是神仙父母,少之又少。所以,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这么说,难道就任由自己在孩子面前不管不顾地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不是的,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的缺点,诚实面对自己,再想办法找到真正的原因,只有找对了原因,接下来才能对症下药。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的作者罗娜·雷纳在书中告诉你大吼大叫的深层因素,学会使用不吼不叫的强力工具,你真的可以做到停止向孩子吼叫!

罗娜·雷纳当过护士、气质咨询师、父母培训师和电台节目主持人,在书中她通过她丰富的个人经验和职业生涯中获得的大量案例,充满热情与爱意地解释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实用的养育方法。书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巧,用来减少家庭冲突,促进合作、尊重和相互理解。掌握这些实用的解决方法能够帮助你恢复冷静、减少吼叫,用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方式与孩子有效沟通。

一、深挖怒吼的深层原因

生活中,让我怒吼的因原因各种各样,不一而足。但如果我们深挖下去,你会发现吼叫的深层原因。

1、怒吼的传承————小时候被父母吼,有孩子后吼孩子

为什么你会突然吼叫或者感觉无名怒火熊熊燃烧,可能你也很困惑。

如果你的父母在你小时候经常对你吼叫,那么等你做了父母以后,你也可能会很自然地朝你的孩子发脾气。曾经你讨厌父母对你吼叫,但是不知不觉中,你学会了他们对你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最终长成了“我们所讨厌的样子”。

詹姆斯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母用吼叫和打屁股来管教孩子。他的父母经常骂孩子,也互相咒骂。

长大之后詹姆斯成为一所高中的老师,他工作努力,与学生相处很好,可是面对女儿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一个恶毒的人。

随着更深入的挖掘,他意识到,他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如何影响了他现在对待女儿的方式。

你可以通过思考以下问题,看看自己是不是传承了父母的怒吼。

◎你的父母、祖父母或者其他看护人是否经常朝你吼叫?◎他们吼叫的频率如何?◎他们会对哪种行为发脾气?◎当他们吼叫时,会说很伤人的话吗?◎他们的吼叫是否伴随着咒骂或体罚?◎当他们朝你吼叫时,你的感受如何?◎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你是否认为自己应该被骂?◎他们是否对你道歉?◎他们的哪些管教方法你更喜欢?如果有的话。◎如果不吼叫,你希望他们怎么做?◎他们的吼叫对你管教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影响?◎他们的吼叫对你成人之后对自己的认识有什么影响?

也许你会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说过的,你正在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

你曾答应过自己不要重蹈上一辈的覆辙,不要呵斥孩子,不要对他们说刻薄的话。但是,不知为何,那些话好像自己会跑出来一样。

2、迁怒于人————别人吼我,我吼自己的孩子

孩子是这个世界的弱者,谁都可以朝他发脾气。

父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到愤怒时,孩子往往很容易成为发泄的对象。当你把怒火指向另一个人,而不是最初让你生气的那个人,这就是迁怒。人们经常会选择一个更安全的对象,比如孩子,来发泄愤怒。

关于迁怒,这个小故事是个典型的例子。

一位父亲被公司领导指责,他在领导面前低声下气,心情很郁闷的他回到家后,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很不耐烦,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无故被骂,心里窝火,看到身边打滚的猫,一脚踹过去。

猫无故被打,逃出家门来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撞伤了路边的孩子。

这也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对低于自己或比自己弱小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如果这个人惹了你,你不敢对他表达愤怒,而是把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发泄得再厉害都没用。因为对象选错了,那样表达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学习直接而合理地表达愤怒,而且是对引起你愤怒的人表达,这是一件非常有张力的事情。”

当你吼叫时,问问自己:我到底是在对谁生气?你可能会发现根本不是你的孩子,而是别人:你的老板、配偶、搭档或者你妈妈。

愤怒可能无法避免,但是了解你的愤怒——谁真正惹你生气,以及你选择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确实能够帮助你停止吼叫。

3、气质不同——你是急性子,孩子是慢性子

为什么有的婴儿哭声轻柔,很容易安抚,而有的却紧握小拳头,扭来扭去,哭声大得能把所有人都招来;为什么对老大非常有用的方法到老二这里就会失效;为什么总是你的某个孩子常常惹你生气,而其他孩子则没有是非;为什么邻居的孩子总是那么安静温和,而你的孩子却从早到晚着急忙慌。

这些都是因为人与人的气质不同。气质是一个人天生的对人对事的反应方式。世上人人都带有与生俱来的特质。气质是帮助父母和专业人士看待孩子行为的一个全新角度。也是本书很特别的一个方面。

心理学家史黛拉·切斯和亚历山大·托马斯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差异是决定他们行为方式的关键因素。他们将这些差异定义为9种气质类型:活动量、节律性(或者规律性)、接近或者回避性、适应性、反应阈值(敏感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

你与孩子不同的气质会影响你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常生活。气质在刺激你吼叫、引发你与孩子争执的各种因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在很多方面会对你的吼叫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你不爱动,又敏感,而你的孩子喜欢在屋子里跑来跑去,如果此时你刚好需要安静,这样的举动就很容易惹你发火。

如果你适应性强,你的孩子却需要缓慢的过程才能适应各种变化,那么你就常常会因为失去耐心而吼叫。如果你热爱交际,那么你孩子的羞怯就足够刺激你吼叫,说出些令人后悔的话来。如果你容易焦虑而你孩子十分倔强,那么当他想要什么东西而且绝不肯改主意时,你们之间就会出现争执。如果你有一个敏感型的孩子,你的吼叫对他的影响可能比对其他孩子的影响要大。如果你的孩子是紧张型的,你可能会发现他几乎天天惹你发火,尤其是如果你也是紧张型。当你吼叫时,他的反应会更激烈。

也许有一天你会感慨:“哇!我从未想到我的孩子跟我那么像。难怪我们总有冲突,我们都太倔了。”

或者:“看起来,我儿子跟我丈夫简直是一个模子做的。当初结婚时,我可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跟两个又焦虑又敏感的男人在一起生活。”

对你自己和孩子的气质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助于减少你们之间互相较力和大吼大叫。因为看到你们的相似与不同会帮助你深入思考,减少你们之间的争执,也减少吼叫。

当你逐渐熟悉自己和孩子的气质,你就会开始明白什么状况会刺激你们。如果你能在心中接纳家庭成员各自的不同,你的脾气就会越来越少。

二、吼叫对孩子的影响

生活中,只有极少数时候,吼叫是必要的,那些会导致危险、或者人身伤害的情境下,我们都有必要吼叫。

例如:

当你看到一辆汽车正在开过来,而你的孩子正毫无觉察地穿过马路,这时候你也需要一声大喝让他及时停住脚步。当你看到大的孩子正要喂小宝宝吃花生米,而你离得太远没法阻止,你也需要大喊一声“不要!”当你看见孩子把手伸向火热的炉子,而你又不在他身旁,这时,你需要大吼一声阻止他把手伸进去。

大部分时候,吼叫只能达到让孩子知道你对他们或者他们的行为非常生气的效果,往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吼叫只是通过威胁或者恐吓阻止某些行为,发泄了你的负面情绪而已。

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这些孩子将很难学习到积极的社交方式,比如轮流参与和同理心。经常性地朝孩子吼叫将会导致他们在状况百出的青春期遭遇更多挑战。《当怒火伤害你的孩子》一书中提到的研究表明,“家庭中累积的愤怒对孩子青春期的几乎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总之,吼叫会影响孩子对自我、对世界的感受,以及他们与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系。

三、你可以停止吼叫

1、记录导致你吼叫的内、外触发器

触发器指的是一种暗示或者指令。内部触发器是指你自身的因素,外部触发器来自除了你自身之外的其他因素,可能是任何会让你采取行动的因素。

例如,内部触发器:我大吼大叫,是因为我感觉到

□烦躁□饥饿□疲劳□不知所措□孤独□悲伤□焦虑□被误解厌恶□没有安全感□困惑□被催促□尴尬□没耐心□睡眠不足□感觉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

外部触发器:我大吼大叫,是因为孩子们

□互相打闹□不按我说的做□不理会我□和我争执□抱怨□发脾气□不睡午觉或者不按时上床□不按时起床□不自己穿衣服□磨磨蹭蹭,永远也出不了门□抱怨食物□缠着我,黏着我,吸引我的注意□弄出太多噪音□不说实话□反反复复问问题□我都说了别做的事,仍然不肯停下来

与孩子无关的外部触发器:我会对孩子吼叫,是因为

□我的丈夫(妻子)不按时回家□我开了个很糟糕的会□屋子里乱七八糟□无法和我的伴侣相处□我的妈妈来了□我们要迟到了□祖父母指责我教育孩子的方式

在本子上记下你的触发器,并且随时增加你新发现的状况。观察是哪些因素成为你发脾气的触发器,意愿坚定和找到触发器是改变你的吼叫行为的关键因素。

2、观察并记录孩子每次被吼叫后的反应

用一个日记本或电脑,把你观察到的,孩子在你发脾气或言语粗暴时或者之后的表现记录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今后当你需要时,这些记录可以提醒你为什么要努力改变自己的习惯性吼叫。

比如你可以记下以下反应:

□对我的吼叫置若罔闻;□当我吼叫时显得害怕;□说类似“你不再爱我了”这样的话;□模仿我,也开始又吼又叫;□哭着跑向爸爸;□藏到自己的房间里,直到我答应不再嚷嚷了才肯出来;□在我冲他吼叫之后,非常黏我;□放学回家后情绪很糟糕,直接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告诉我让我说出自己真正的意思;□报之以大笑,直到我威胁说要揍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郁郁寡欢;□在我嚷嚷之后他睡不着觉;□用他的毛绒玩具玩拳击游戏;□只有当我嚷嚷时才会听我说话;□我冲他吼叫时会按我的话去做;

这个练习能增强你的同理心并且在你学习做父母的过程中给你指引。比如,如果你看到孩子对你的吼叫无动于衷,你就更容易下决心尝试新的方法。如果你发现女儿也成了吼叫“高手”,那么你就会清楚地知道是为她示范其他沟通方式的时候了。

3、觉察并记录你自己在吼叫前的身体反应

同样用一个日记本或电脑把自己在吼叫前的身体反应记录下来。

比如你可以这样写:

□我的双手开始紧张,你会握拳。□我的体温升高。□我的声音变大。□我牙关紧咬,下颌紧张。□我的呼吸加快,更多是用胸部而不是用腹部呼吸。□我的心跳加快。□我的头和脖子感觉紧张。□我的血压感觉要升高。□我眯起眼睛,脸上表情很奇怪。□我的双手放在臀部,或者要开始指指点点。□我的脚开始踏步,或者来回踱步。□我的脸变得又红又热。

察觉到自己的实际状况是做出改变的基础,下一次你开始吼叫的时候,看看是否能够感觉到身体的反应。这是在开始吼叫之前能够喊停的关键一步。

4、追踪你的吼叫

追踪法——在一段时间内注意你的吼叫触发器和你的反应,纪录发生的事情——是改变行为的有效工具。

使用吼叫追踪表来追踪吼叫。观察一天当中怎样的环境和哪个时间段是你最容易情绪崩溃的时候,这样做很值得。它可以增进你对自己习惯和反应模式的觉知与接纳,继而做出改变。

使用下面的吼叫追踪表来追踪你的吼叫。至少每周使用一次这个追踪表,用得越多越有助于你收集信息。在吼叫发生的当天记录这个追踪表,这样你就能准确记下发生的事情。经过一到两周的追踪,你就能够理解自己吼叫的模式。

例如你可以这么写,

01、事件

触发的事件:怎么催促儿子都不愿意起床。日期:周一时间:早上7点地点:卧室

简短地把惹恼你的行为记录下来。这是了解你和其他家庭成员行为模式的关键。

经过长时间考察,你也许会发现你在某些特定的日子会面临更多挑战。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模式,尝试找出这一天与其他日子有什么不同。

你有“魔鬼时间”吗?你的孩子会不会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特别淘气?

你的吼叫发生在哪里?在客厅、卧室还是厨房做饭的时候?你也许会看到自己在外面的时候不常发脾气,但当你一走进家门,看见家里乱得一团糟,你轻松的情绪瞬间就消失了。

02、你的反应

我的身体反应:我发现自己将双臂抱在胸前。我的情绪:我感到生气和不耐烦。我的升级想法:我永远也不能按时上班,全都怪他。

能够倾听身体的反应会帮助你停止吼叫。在触发事件之后,检查你的身体,看看哪里感觉紧张。当你怒火升腾时,你的身体就会有反应。注意你的体态、手势、声调以及呼吸。

愤怒是大部分人在吼叫之前最常见的感受,但怒火之下也酝酿着其他情绪。如果你能对自己说“我正在生气或者失去耐心”,你也许就能够脱离这种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需要练习才能听见你对自己说的那些助长怒火的话。

03、回应

我对触发事件的回应:在我第三次叫他起床之后,我直接把他从床上拎起来,一边怒吼:“你知不知道,因为你我每次上班都要迟到!我真是受够你了!”孩子对我吼叫的回应:孩子吓得哭起来,开始磨蹭着穿衣服。

跟踪记录你做的事有助于你看到自己的模式,明白那些做法是无效的。如果你说了伤人的话,把它们写下来。反思一下为什么你会说这样的话。提醒自己,你正在努力打破这些模式,还有就是,在一周的大部分时间,你对孩子的态度还是友好关爱的。

孩子的回应将成为你减少吼叫的动力。有的孩子表现得积极活跃,有的孩子则比较消极被动。也有可能你的孩子会表现得很听话。

04、后续情况

在吼叫之后,我的感觉:难过、羞愧,为自己不能控制情绪而生气孩子感觉如何:他很难过,当我拥抱他之后,他慢慢平静下来了。

吼叫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可能变化很快。你可能会从生气、羞愧,然后变成悲伤、松一口气或者焦躁。熟悉自己的感受,这样你就可以了解但不害怕自己的感受。

你的孩子是什么感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mj/10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