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古人中秋只赏月花样可比现在多
中秋佳节 家人团聚 又是一年月圆时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里 不仅有传统习俗 更有许多 绮丽的故事传说、诗词咏叹 古往今来 历朝历代的才子佳人 沉醉于这轮明月 留下佳作无数 中秋 也做为极其重要的 中华传统节日流传至今 古人中秋只会赏月? 那肿么可能! 古人中秋的花样 多到我们想象不到呐! 宗室皇族 皇家的节日定然豪华,《清史稿·高宗本纪》:“(弘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于雍亲王府邸。”由于乾隆皇帝的生日是农历的八月十三日,与中秋相隔甚近,万寿节与中秋节双节一起过,其奢华程度让人惊叹。 01 出游 乾隆皇帝就没在故宫过几个中秋。不在家里过的原因是因为家里地方不够大?风景不够美?! 乾隆活了八十九岁过了八十八个中秋节。综合《起居注》与《实录》等材料可知,乾隆一生在避暑山庄过了四十七个中秋节:即位前一次,在位期间四十三次,做太上皇时三次。乾隆在位的六十年中,有四十三个中秋节在避暑山庄度过。乾隆做了四年太上皇,遇见三个中秋节,全都是在避暑山庄过的。 携皇后、嫔妃、阿哥三十余人及众多侍从浩浩荡荡跨过大半个直隶省在避暑山庄举行庆祝活动。要知道避暑山庄大概相当于5.5个劳动公园那么大! 02 歌舞live 乾隆皇帝的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和常规的宴席之外,最大的娱乐活动也就是听戏了。 (清)清音阁演戏图 至于乾隆中秋节听戏的盛况,清人赵翼在他的笔记《檐曝杂记》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中秋前二日为万寿圣节,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戏,至十五日止。所演戏,率用《西游记》、《封神榜》等小说中神仙鬼怪之类,取其荒幻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 (清)万寿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戏台阔九筵,凡三层,赵翼所说的这个戏楼,便是避暑山庄里面的清音阁大戏楼,确实是清宫里面最大的一个戏楼,被当时内监人员戏称作“大爷”。 03 吟诗作赋 每当中秋之夜,乾隆皇帝与群臣们一起举杯赏月,饮酒赋诗,附庸风雅,感受着人间天上仙境般愉悦。 乾隆留下的诗作非常多,在乾隆上百首中秋赏月诗里,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作于避暑山庄,其中有赏月诗、泛月诗、有待月、玩月、还有中秋侍宴诗等。 清弘历秋景写字图轴 乾隆本人属兔,玉兔又是中秋很重要的传说,所以乾隆的中秋诗作中玉兔、蟾宫之类的内容是不少的。比如这首《月兔》:“月兔爰爰桂树边,广寒轮廓遍三千。岂知放眼青天外,极大圆中一小圆。”跳出地球外看地月关系,想象力还是挺丰富的,至于文辞嘛,很多学者都认为,乾隆的御制诗“历史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原因您懂的。 04 骑马射猎 在避暑山庄可策马赴木兰围场狩猎,中秋节第二天准是在欢呼声中打猎去的。 清弘历逐鹿图轴 世族大家 世族大家也十分重视这一团圆节日,节日的娱乐活动也让风雅尽显。 01 喂鱼 没错,就是喂鱼! 图片来自影视剧《红楼梦》 《红楼梦》片段 “宝钗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shàzhá,形容鱼鸟吃东西的声音)。” 02 作诗 具体情况可以参见乾隆皇帝,不知道这些诗词是否能做到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得。 03 击鼓传花 只是团坐倒也无趣,大家一起玩才热闹。贾母“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花在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 图片来自影视剧《红楼梦》 赏月席间,又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不多时,“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 市井民间 顶配皇家豪气满天,名门望族风雅有度,市井民间的中秋节也可以丰富有趣?就给大家科普几个好玩的游戏吧。 01 投壶 据记载,以盛慢酒酒壶的壶口作为目标,在一定距离间投矢,投多的就赢了,输的喝酒。常在宴会上玩,这样方便助兴。 02 藏钩 古文记载:“汉武钩弋夫人手拳,时人效之,目为藏钩也。”汉武帝的钩弋夫人总是双手握拳,不肯伸开,只有见到老公汉武帝时才伸开,里面握的是个钩子。 于是,人们觉得好有趣呀,经常很多人一起玩,猜钩子藏在谁手里。 或许真的很有意思呢? 中秋节其他习俗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mj/5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儿推拿21种手法,轻松搞定几种宝宝的常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