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变泥娃娃,与其提溜回家打骂,不如教
“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也有那眉毛,也有那眼睛,眼睛不会眨。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也有那鼻子,也有那嘴巴,嘴巴不说话·····” 但近日一个广西百色的网友就发视频晒了这样一群让家长们格外头疼的“泥娃娃”: 原来呀,几个熊孩子相约出门玩耍,结果一个个把自己“耍”成了“泥娃娃”,还是从头到脚全是泥巴的那种。 而孩子的妈妈也只能挨个仔细辨认,然后无奈地把自家娃“提溜”回家。 视频里孩子弯腰握拳小碎步挪动的模样,和家长又无奈又忍不住笑弯了腰的场景,别说视频拍摄者了,就连小海星麻麻隔着屏幕都忍不住笑出了猪叫声。 1.那些让家长吐血的熊孩子,没救了吗? 虽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总有些熊孩子能够逮着一切机会,做出让大人瞬间疯狂炸毛的事情: 且不说趁你睡着了,用自己的粑粑给妈妈“上妆”,还忍不住炫耀,臭不臭? 玩“美人鱼”角色扮演,把客厅当“池塘”。 才15个月就堪比成年“二哈”,分分钟拆家给你看······ 别看熊孩子一个个玩得欢腾,对家长来说,无疑是让人头秃的“灾难”: 打吧,怕把孩子打出心理阴影,影响孩子以后的性格和自信,尤其是一两岁的小宝宝。 不打吧,怕熊孩子不长记性,甚至下次更疯狂。家里又不是土豪贵族,这么搞下去,多少血汗钱也不够熊孩子霍霍的。 怎么办?如何教孩子在纵情玩耍的同时学会把握分寸呢? 下面是小海星麻麻给广大“同病相怜”宝爸宝妈们的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2.弄清问题,区别对待 正如昨天小海星麻麻分享的那样,对于孩子一些让大人瞬间火冒三丈的行为,孩子家长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并区分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和目的: 两三岁甚至到六七岁的孩子,通常都有反复试探/挑战大人忍受底线的行为,这是婴幼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开始内化并探索边界的尝试。 对此家长不要一味斥责打骂,而是准确且郑重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并清晰地解释原因(会伤害他人,浪费物资等)。 比如上面提到的用粑粑抹妈妈脸上的行为,妈妈与其呵斥宝宝,不如指着宝宝手里的粑粑告诉她,粑粑很臭且不卫生,你这样会让妈妈脸上长痘痘甚至生病,下次不可以这样。 并趁此机会告诉宝宝,妈妈平时护肤和化妆有专门的用品,就像给你擦脸的润肤霜/乳一样,你也不愿意妈妈脸上长痘甚至过敏,去医院打针/抽血的对吗? 与之相对应的,是孩子有些看似“胡闹”的行为,其实是不知道如何在合理范围内探索他内心所想问题的答案,是一种“低幼”心智的试验行为。 对此家长不但不能打压遏制,甚至要支持并鼓励孩子保持这种善于思考和勇于试验的探索行为。 但具体的支持方法不是放纵孩子继续“胡闹”,而是首先要和孩子一起承担这次“胡闹”的自然后果,然后告诉孩子如何正确探索出他想要的答案。 比如上面所说的“美人鱼”小朋友,爸妈打骂是没用的,替她收拾了客厅更会让她觉得自己再胡闹也不用自己负责,今后这样的事儿肯定还会再出现。 但如果爸妈能够带她一起擦地板、整理家具,把客厅恢复原样,并带孩子去海洋馆等观看“真正”的美人鱼如何与海洋生物互动,再顺便给孩子普及海洋生命的有趣知识,并带她一起研究如何保护那些可爱的海洋动物,这次“胡闹”反而会成为孩子一生受用的家庭教育课。 3.教孩子承担自然结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能有分寸感,而不是不顾首尾地放肆胡闹。但大家想想,如果生活中家长替孩子承担了一切小事儿的自然结果,孩子哪有机会锻炼如何拿捏“分寸感”呢? 孩子摔倒了,奶奶拍打着地板说,都怪这地不好,把我家宝宝弄疼了; 孩子玩水湿了一身,妈妈急忙拉着孩子进浴室洗澡,然后默默把孩子弄湿的衣物洗掉; 孩子拖拖拉拉没做完作业,家长跟着孩子熬夜到凌晨,第二天还得陪着被留堂的孩子,唯唯诺诺地跟老师解释缘由,并替孩子保证下不为例······ 一个从没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过后果的孩子,是不可能知道责任心到底是什么的,做事当然不会有分寸感。 就好像,如果我们怎么吃都不胖,并且吃多少都不用付钱,你还会懂得节制甚至学会管理身材吗?当然不会。 那么,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呢? 举个例子,孩子摔倒了,如果孩子直接起来,家长自然可以不用过问;如果摔疼哭了,家长再及时过去查看孩子是否受伤,并告诉孩子,下次走路或玩耍一定要小心看路,就不容易摔疼了。 再举个例子,孩子非得要穿短裤或者睡衣上学,家长尽管让孩子去做好了,如果还怕他感冒或被嘲笑,就给孩子提前备好长裤,或得体的衣服,等孩子觉得冷或看到别人异样的眼神,下次自然会权衡是否还要这么做。 再比如让很多妈妈头疼的孩子到饭点不吃饭,过了饭点却嚷着饿的问题,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这会儿不吃等大家吃晚了就只能饿着。然后就让孩子玩,家人照旧到饭点吃饭,吃完就收拾干净。 当孩子嚷着饿的时候拒绝给零食水果等充饥食物,让他承担自然后果。(这需要家人配合,尤其避免老人心疼孩子中断他承担后果的过程)然后根据孩子的反映适当给予安慰: 孩子赌气不吃,就不给吃的,直到下一个饭点,继续看孩子的反应。放心,孩子少吃一顿不至于饿出毛病。 孩子哭闹着非要吃,就告诉他,如果他停止哭闹并忍耐一会儿,可以让他喝杯牛奶或吃个水果;如果他继续哭闹,那么下一顿饭也没有他的份儿。通常孩子就会安静下来。 总而言之,要给孩子承担自己行为后果机会,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分寸感,把承担自然结果的权力还给孩子。 当然,也要适当权衡这个自然后果是否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把握一定的分寸。在此基础上,就放手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吧~ 毕竟家长不这样做,等孩子长大了,社会规则甚至法律和警察也会这样做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tx/10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出生仅19个小时,宝宝冲父母比国际手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