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pf.39.net/bdfyy/

本文选自年第十六届全国意象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已获得作者原创授权。

本文概述:作者从地方民间风俗和验方中,发现俯首即拾的散布和潜藏于文化无意识中的意象符号以及本身具有的疗愈功能,佐证了天地人之间意识和无意识(集体、文化)的“意象对话”原本存在于东方人的日常生活中(百姓日用而不知)。

民间风俗,是承载了从古今至今智慧的。

与志书类不同。志书类属于典籍,属于官家,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也是基于作者立场的描述。不肖说历史类志书,就是自然类的书籍,也是意识化的东西,远没有口口相传的、通过仪式传承的那些验方和风俗,来得更生动、更接近先民的本真,故而更接近文化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更接近“自然”与“道”,故感应(疗愈)随时(即刻)发生。

这里说的验方,不是偏方。偏方是反着来的,验方是验证过的,不是说书本上没有(没有分子式论证)的就不是验方。

本篇采撷几束散布在沂蒙大地的,关于幼儿惊吓的民俗之花,尝试作一心理解读。

No.1

对治惊吓:验方

婴幼儿易受惊吓。从心理分析角度,这是他们是在无意识主导下,容易能感天应地。

孩,子时(23-1时),亥(十二属相之首),均指向阴极阴盛的阳气刚刚生发之时,所以需要倍加保护。

孩:

子:

亥:

1.1

验方

取山岭路边被人(或羊、兽)踏过、结了疤痕的荆棵枝条,水煮。凉后让受惊吓的幼儿喝掉。

还有一种老幼皆宜的镇静方子。取鲜荆棵枝条,点燃一端烧,另一端会流出汁液,把这些汁液放碗里加水喝掉,镇静。

1.2

中医原理

全株,辛、微苦,温。祛风化痰,下气,止痛。用于咳嗽哮喘,中暑发痧,胃痛、疝气,带下病,风湿关节痛。

种子为清凉性镇静、镇痛药。

荆棵花期在初夏,紫色,荆棵蜂蜜色浓甘甜,有淡淡的草药味。顺便说一句,我老家沂蒙山的山岭崖畔,遍地都是荆棵。荆花蜂蜜,荆种子枕头,都是特产。

1.3

心理解读

1.3.1鞭打:荆棵,古代又名荆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荆楚”,“楚”字引申为“痛苦”,如痛楚、苦楚。荆在古代还用来制作妇女的发钗,称为“荆钗”,有“尖锐”之意。荆棵枝条,在这里用“荆”,取“鞭打、尖锐”之意:鞭打使幼儿蒙受惊吓的“东西(邪毛鬼祟)”,将其赶跑,解除幼儿惊吓的痛楚。

1.3.2踏踩形成的疙瘩:荆棵枝条,由于人或羊等牲畜(兽)多次踏踩、碰折形成的疙瘩(类似于沉香的形成过程),意象是“多次经过”,期间留下“众”(人、牲畜、兽)的“影像”,相对于灌木丛的“阴”,这“众”的经过和触碰,则是一种阳。荆棵的疙瘩,留下见过“众”(人畜兽)的记忆,储存在里面,用其煮水,就是依仗、借助于这种储存在里面“众”的“记忆”(能量)。

1.3.3谐音:惊吓、惊吓的“惊”,与荆棵的“荆”同音,棵为“克”音。这里,再一次验证了汉语发音与集体无意识的“应”。

1.3.4仪式感:到山岭采了有疙瘩的荆棵枝条,然后煮水、喂下,整个过程:

内心是专注的-为受惊吓的孩童“疗愈”-祛惊吓。有“心”在里面。

内心是虔恭的-相信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坚信喝了就好了。有“信”在里面。

这是妈妈(养育者)亲手去做的:采集-洗涤-井水-木柴煮开-吹凉-服下。有“爱”在里面。

No.2

对治惊吓:民俗

幼儿容易受到惊吓,比如晚上出来、或者有突然出现的外界异物、巨响,都容易被惊吓,出现啼哭不安、面色发青,甚至口吐青黄白色涎沫、喘息腹痛、躯体反张、肢体抽搐、状如惊痫等临床症状。有的地方叫成“撞客”(gui)或者“丢hun”了。

2.1

民俗

2.1.1预防:婴幼儿不随便见生人,晚上不到外面去,尤其不到河边和树林,更遑论坟地、车祸、葬礼等现场。

2.1.2治疗:一面拍打背部,一面捋两只耳朵下垂,揪后脑勺的头毛,同时唱童谣:

拍拍身(轻轻拍打后背),魂上身;

揪揪毛(轻轻揪后脑勺的头毛),吓不着,

摸摸耳朵(摸摸耳垂),魂在里头,

乖宝宝,不害怕。

2.2

中医原理

这类惊吓,中医名之曰“小儿客忤”:幼儿真元不足,神气未充,故外邪客气得以乘之。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忤者,谓外来人畜之气,忤触其儿之正气也,或因生人远来,或因六畜暴至,或抱儿戏骑牛马,或父母骑马远归,未及熏衣,即抱其儿,则马汗不正之气,从鼻而入。

经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则正气受忤,此外因之客忤也。其证口吐青黄白沫,面色变异,喘急腹痛,反侧不安。第此证神不昏乱为异耳。

治宜涂囟法、搐鼻法,内服摄生饮。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小孩抵抗力较弱。湿气容易进去,轻则发热难受,重则湿蒙心窍,出现各种心包经的症(神智失常):发烧,说糊话,甚至幻视幻听。

用中医原理来解读:

2.2.1拍拍身(后背):受凉或惊吓,多从“大椎穴”入里,“背部”易被攻击。故拍背。第一步,先让被吓跑的“魂”回来(上身)。

2.2.2揪后脑勺头发:“脑”,神志居也。“发”,灵魂守护者。头发属阳性力量,揪头发,意味辅助幼儿强化灵魂的自我保护力量。第二步,增强守护力量。

2.2.3摸耳朵:耳主肾,《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听到了惊吓,听到了养育着的祷告),还是人体的全息缩影。第三步,增强固本免疫力。

2.2.4拍背、揪发、捏耳,三部曲,也是穴位按摩,小儿推拿。

2.3

心理解读

2.3.1边界保护:刚刚母婴分离的孩子,在婴幼儿尤其是婴儿的时候,处在“子”“亥”之时,需要特别的保护,像孙悟空画的圆圈,让幼儿待在里面,获得有边界的安全感。这是人生的第一次独立:通过母亲的分娩,来到另一个世界。这样的时刻,如豆子般微弱的光,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担惊受怕。边界的建立,首先是不见陌生人,包括不到野外(事故发生地、坟地等)。

2.3.2躯体的疗愈力量:轻轻拍打的意义,首先在于抚摸,躯体接触,唤起躯体本能的自愈力量,把温暖和爱,通过躯体传递,加上念念有词的祷告,会形成极大的安抚。恢复到“母婴一体”的感受,孩童获得安详,回到胎儿状态的安全感。

2.3.3声音的疗愈力量:作为孩童来说,通过耳朵接收的声波,直接作用于大脑(神志)和躯体,会使自己静下来,影响着情绪。我们身体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比如欢笑、痛哭、呻吟、尖叫、叹息、哈欠等,都是在无意识下释放人体内部情绪的压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里妈妈(养育者)念念有词的吟唱,还带有本地文化无意识的节律,是更自然趋向的声音,或者说更接近于远古流传下来的“口口相传”的音韵,这便连接了集体无意识,获得了大自然内在的疗愈力量。

No.3

对治惊吓:符咒

3.1

我所见:符咒

民间很多这样的方法,这当然达不到那些网红院士所讲的“用现代医学进行分子验证的科学”。但是依旧有人去寻上门,采用这样的民间巫术。

3.1.1给受到惊吓的幼儿,佩带符,或者烧了符水喝。

这是我听很多身边的人说他们经历过的。不仅仅幼儿,还有一些健壮的成年人,也会莫名其妙的发烧不退,采用这样的方法得以痊愈。

3.1.2在幼儿后背比划(画符),同时念念有词(念咒)。

是我在理发店多次见到的。记得那一次,看见有个妇女抱一个一岁半左右的小孩进来,男理发师无声地走过去,在小孩后背比划,念念有词。然后那妇女就抱孩子走了。期间都没说一句话。

我好奇,没人的时候,我问理发师。他说,是爷爷传下来的,什么原理也不知道。来的都是受惊吓的,有的发烧,有的哭啼,知道我会这个方法的,所以不用说话,心领神会,我不收钱,所以我做完他们就走了。

3.2

中医原理

有些符,是由朱砂所画,朱砂本身有镇惊安神的作用。

喝烧符纸的水喝:所烧之符纸,即化为炭灰,炭有消食排气作用。肠胃不好了,幼儿更易积食,积食造成身体虚弱,“神志”便易受干扰(如耳闻突发巨大声响、目睹过于悲惨的现况、感受悲伤的情绪之类)。

3.3

心理解读

符,天地神灵的符号,涉及有关宗教的符,在此不做宗教分析,只做心理解读。

有的符,是有形的,大多用朱砂画在纸上;有的是无形的,比如用手比划。

通过符号、比划,进入一种“静止”状态,心净则不惊,这时候就会有“共时性”发生,感应在“符”这个载体。

信,便有愿望和寄托。

信,也会产生对于“符”和“施符者”的依赖,从而获得安全感,信心便基于此强化。这就产生了“共时性”“感应”的条件。

一方是“掉魂”幼儿和养育者(类似来访者),一方是“符”(借助者,载体),一方是“施符者”(类似咨询师),三者“咸”,咸者,都,都来,都应。

No.4

想到咸、感

咸,都,全部。甲骨文的本意是斧头把器物(口)打碎,都,尽,全部。

释曰:艮(山)下兑(泽)上,为山上有泽之表象,即上方的水泽滋润下面的山体,下面的山体承托上方的水泽并吸收其水分的形象,因而象征感应;君子效法山水相连这一现象,以虚怀若谷的精神容纳感化他人。

咸卦的意义与“共时性”的相同,体现在上述三方的同一。

咸加心,感。感,是金文的时代才有的。这时候,边界感比甲骨文要清晰了。有了感受的载体,用心感受。

有感而应,共时性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当前西方逻辑主导的语境下,意象对话充分体现原始认知的特点,与远古相连,与集体无意识联通,更是直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而这正是我被其魅力吸引的原因。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意象对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xx/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