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青春痘好 http://m.39.net/pf/a_8736793.html

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降临之后,家长都凝聚着对孩子的无限的关爱和期待,从孩子的取名就可以看出一斑。孩子进入学校以后,老师也给与了深深的关爱,也表现在对于学生的称呼上。在大智老师的长期教育观察中发现,家长(老师)对孩子的称呼往往有以下三类:

1.昵称

这类家长往往在家里一直称呼自己的孩子为“宝贝”、“小心肝”以及家里人给孩子取的可爱的小名,例如:可乐、叮当、乐乐、贝贝、小宝……,无不透露出浓浓的宠爱之意。在婴儿到幼儿园阶段,对孩子的这种亲密称呼,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每一天都会在大人的爱称中感受到满满的关爱,给孩子以足够的安全感,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不足之处:过度的宠爱会造成把孩子当成宠物来养护的错觉(潜意识里把孩子当成被保护对象)。家长(尤其是老年人隔代至亲)应该注意分寸。尤其是孩子进入学校以后,有的家长还没有调整称呼,让孩子会有肉麻之嫌,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有些低年级老师也会不自觉称呼孩子为“宝贝”,大智老师认为是不太妥当的。因为学校教育是一个正规的场所,所以从称呼上来说,还是以规范称呼为准。

2.称呼学名

这类家长很注重家庭民主,很早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从称呼就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直呼孩子的大名,而且一旦适应,并无违和感。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教师对孩子的称呼应该是规范的学名称呼。这样的称呼具有尊敬和正式感,使得家长和孩子、教师和孩子有了足够的平等,利于孩子适应校园交流和社会交流,直到成人社会。不足之处在于可能会使得一些孩子有些生硬、生疏之感,还有些孩子会利于同学姓名的谐音进行取笑挖苦,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制止。

3.美称(绰号)

在一个家庭或者班级,亲子之间或者师生之间有时还会互相使用一个有象征性的美称(绰号)来进行称呼,这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高度亲密和非常融洽。例如,在某个亲密无间的家庭里,父母称呼儿子为“小不点”;再比如,在我的班级里,孩子们称呼我为大智,我称呼孩子们为“数学大侠”、“老蔡”、“郭子”、“刘大壮”……,由于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孩子们十分喜欢这样的称呼,看似不正经的称呼方式反而成为了师生关系的粘合剂。

中国是一个讲究长幼有序的国家,称呼的变化就折射出每个时代的心理变化。我们处在一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希望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教师都能细致入微而又高瞻远瞩地看待“称呼”这个小事,为孩子们创设安全成长的心理环境,培养出一个个健康自信、谦卑平和、自由平等的生命个体。

石臼湖之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xx/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