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中那些ldquo可可爱爱r
儿童语言中的可爱语法 ——源于生活的语料,如何分析 文/黄健秦图/咕咚 翻翻以前的笔记,发现好多可爱的语料,于是挑出典型的童言,亲友们看着好玩,同行们会觉得有趣。 婴幼儿的语法概念是什么时候萌发的? 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有很多高大上的理论,暂选四家国外的(参见附录的要点,含育儿启示),我们这里主要还是朴素的观察。根据我家的个案,儿童语言的语法意识,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重叠式(亲属称谓)和单用“不”(独词句阶段,从名到动,从双到单); 2.单音节析出,双音节(非重叠)和状中式“不+V”出现,偏正式出现; 3.多音节和动宾式、动补式出现; 4.从独词句到单句(零句)形成(话题句先于主谓句); 5.简单语篇和复句连接(而主观表述又先于客观描述)。 儿童语言的发展,指向语言的规律和发生机制,最终指向人类大脑的认知能力。限于篇幅,我们重点描写语法意识萌发的那一瞬间——从独词句到组合,而组合就有结构和语序。 09个月15天 重叠式的“妈妈”“爸爸”和单音节的“不” “爸爸”表指称(专指、泛指)和语气等,发“爸爸”这个音是无意识的、兴奋的;而发“妈妈”这个音一定是定指而且有需求的,如饥饿或困倦之时。说“不”,体现个性,尤其在喂饭时,伴随摇头等各种不配合。 10个月28天 “包包”(指着饺子、馒头或包子) “妹妹”“伊伊”“贝贝”(小伙伴名字) (小伙伴名字的重叠和亲属名词重叠不一样,但儿童无需区分) “咪”“咪咪”(指小猫) “袜袜”(指袜子) 11个月20天 鸡、鞋(子)、气(球)、汽(车) 逐渐向不重叠发展,有了非重叠式的(语素)意识,开始拆解和分层次。重叠在婴语初期,有很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儿语”,婴儿往往能发出重叠,却不能分解,一旦有了分解意识,应该可以证明控制能力的增强。 ——融融你饿不饿? ——饿! ——融融吃不吃? ——不吃!(可爱貌) 评述:从第8个月会说“不”到第11个月会说“不吃”(状中结构),且能够朦胧分辨出选择问句(V不V?),应该可以证明语法意识的萌发,因为语法不就是1+1的组合嘛。 此外还有“búyào”(不要)和“不要不要……”(重复可多达六七遍),有合音的趋向“b-iào”(表),大概10月底即1岁前开始大量使用,天天念念有词的样子,总是挂在嘴边,既是练习又像是真的在体现叛逆和个性,有时还配合摇头,让人忍俊不禁。 1岁零8天 看见汽车叫“qì”(汽),看见大型挖掘机在工作,突然叫出“dà-qì”(大汽),想来应该是“大汽(车)”,这是孩子的第一个短语(偏正结构),这个小进步说明了语法意识的发展: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偏正语序……都如潜藏的冰山,慢慢冒出来了。 1岁零13天 “zài-jiàn”(再见), ——是不是想去游乐场玩? ——是! 1岁零15天 晚上睡觉时发出“dèng-zi”(凳子)和“mùyǒumuyou”(木有木有),还是河南话。 午饭,问她吃不吃?她说“chī”!(吃,V) 拿着画笔涂鸦,然后说出“huà”!(画,V) 听儿歌“蹦蹦跳跳真可爱”的时候,说出了“bèng”!(蹦V) 一岁零一个月,认知大发展,理解力不断增强,似乎大人的话她都能明白了,对于事物和名词的指认让人惊讶,常见动词也都能明白了。 午觉被叫醒后,问她:“做梦了吗?”,她一字一顿答道:“zuò—le”!(这是连体标记都会用了吗?) 1岁零17天 关于动作的结果和补语的初步形成: 问她,饭吃到哪儿了?吃饱饱没有?她想了想,拍着肚子(实际是胸口)说“(chī)bǎobao”,如果这个结构完整地说出,那就是习得的第一个动结式。她至少已经知道这个V和C之间的先后和因果关系了,并能够线性排列,只是语音上虚位以待。 评述:教留学生多年,都是语音—词(汉字、语素)—词组(语法、语义)—句子(语用)的顺序,难免有错觉:每个环节要逐步过关。待到观察孩子的母语习得,才知道学习策略并非各个击破,而是齐头并进,只不过听力先于口语,输入多于输出,才能有一定量的语料供思维去归纳和演绎,以激活LAD(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中的UG。这个问题很深奥也很神奇,孩子的大脑中究竟在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凭传统方法难以洞悉。 我们的观察和分析,或许永远都赶不上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因为这些语言片段仅仅只是冰山之一角。 1岁零26天 午觉醒来,问她做梦了吗?她说:“zuòmèngle(做梦了)”,又惊又喜,VN+了! 越来越黏妈妈,走到哪儿都要跟着,问她,妈妈带你出去玩,行不行?她非常干脆地答道“xíng!”,结合之前的好不好,吃不吃,看来她对选择问句已经基本get了,但是要发出音来却需要时机。 形容词会说“piào”“piàopiào”(漂)。 1岁零27天 看见煮鸡蛋会说“bōbo”(剥), 穿衣服时妈妈说把手握起来,她会照办,并说“wòwo”,握手或握拳。 1岁2个月 双音节(非重叠)的发展 起床时,她说“下-去”,趋向动词“-去”开始运用(第一个习得的是“出去”)上楼时,想让妈妈扶着,会说“上去qi”。 早起去看邻居家的汪汪狗,没见到,她会说“不在家”了,反复操练几次,“在家”也会了; 看见脸盆会说“盆盆”,并叫“脚脚”,要站进去,洗脚脚,因为每天晚上都给她洗脚脚; 给她玩冰块,会说“冰”; 拿着扫把说“扫扫”,特别爱劳动; 晚上洗脚时,嘲笑她的脚大了很多,她竟然说出“大-脚”,令人捧腹; 指着小小的盆栽玻璃翠的叶子叫“花花”,然后又跑到盆栽月季的枝叶(无花),也指着说“花花”。(认知语言学可以出来解释一下“范畴”,花=植物,在土里站着的物种) 晚饭后,姥姥带着上西边去玩,她会说“上-西”。 1岁2个月22天 会开抽屉,并说“抽屉”; 哥哥说“画一个房子”,她会说“画房子”; 杯子,杯杯; 稍稍热一点的东西入口或入手(热开水、电热片上下来的袜子),她会说“烫”; 指着扫把叫“扫扫”,估计还是当名词用,而不是“扫一扫”的意思。 1岁2个月27天 会说“帅-叔”(指比爸爸年轻的英俊男士) 看见自行车宝宝椅,会说“骑骑”。 1岁2个月28天 草莓筷子气球衣架墨水 1岁3个月到1岁7个月 多音节和动宾式的发展 石头骑-兔兔骑-马马/爸爸荡-秋千滑-滑梯 三音节、四音节的短语不断涌现。 打开(动补式) “大哥”、“二哥”、双音节人名基本都能发出, biǎ模仿鞭炮声 把手(名词) 一直奇怪孩子为什么能抓住关键信息。在没有手势等的辅助下,孩子如何分词?当时正好看到《中国语文》第5期,李爱军的文章《韵律特征是婴幼儿习得连续话语中的不同词类范畴的有效信息之一》,指出:孩子能根据韵律自己切分出关键信息予以复述。 1岁7个月到2岁4个月 单句的形成(零句为主,话题化) 1岁7个月15天 坐爸爸腿上。 (主观表达“V在L”,早于客观陈述的“在爸爸腿上坐”) 1岁8个月8天 我们不看蛇了,看别的。 我们家的大汽。 穿纸尿布,不穿纸尿布。 爸爸喜欢穿这个。(指着一件衣服) 我还要吃鸡骨头/爪子。大叫一声! 我不要洗澡澡,我要洗葡萄。 妈妈有钱,融融可以坐咩咩了。 (试探而调皮地说,想坐摇摇车,一块钱摇一会儿那种,满大街都有。) 1岁8个月9天 VC基本没问题了 爸爸也去洗。(副词“也”) 洗干净了。 跑快。 1岁8个月11天 我还没玩够呢。 融融也有自行车,在昆山。 爸爸快来吃(馒头)皮。 1岁8个月12天 (在野生动物园,骑完马、斑马,意犹未尽,很轻松地说道)该骑大象了。 时间顺序原则和序列看来也都有了。 1岁8个月17天 融融走在大树下。(这个例子太棒了) 鱼爸爸被吃掉了(当为:鱼被爸爸吃掉了) 融融的语言发展真快,近三个月以来,应接不暇。通过观察,她的语言学习是先通过模仿绘本上的句子或者大人的话,直接背下来,稍作替换,逐步用到合适的语境中去,倒也语用妥帖。经常让人很感叹和欣慰。 吃了一碗葡萄干,玩了一个游戏,然后叫着: 还吃。还吃葡萄干。还玩。(1岁3个月) 副词的学习,语序上从未出错。 汽车遇红灯停下来 大汽不动,让行人过马路。(1岁4个月) “让行人过马路”几乎是最早的一句话,不晓得理解没有。 受伤了,爸爸摁住她,给她下巴上擦药,挣扎无效后 爸爸太过分了!(1岁7个月) 模仿绘本言语“当当你太过分了”(语境是:当当霸占秋千,不给别人玩),重要的是她会纵向替换,有了词类范畴意识。 连动句 我要带小青蛙出去玩。 爸爸带你去公园。(应该是“带我”,可见宾语位的人称代词还没有完全掌握) 姥爷来接姥姥、融融回河南。 爸爸开大汽出去玩。 融融来(V)爸爸来(V)(代动词“来”) 形容词 我有一个小爸爸,很帅! 理发,光头,真舒服,真漂亮! 语气词 小兔兔吧。这是小兔兔吧? 小青蛙呢? 我看一会儿黄鹂鸟吧? 洗脸或者遮挡时 看不见融融了。(实为:挡住融融,融融看不见某物了) 话题化 西红柿拿。(OV语序是不是必经阶段?) 草莓吃。 2岁5个月2天 复句连接和语篇雏形 这是我睡觉的地方,我自己睡的觉,没有让老师拍。我在幼儿园可开心了,和游好一起吃的饭。我在幼儿园哭了一次,哥哥说“别哭别笑”。 2岁5个月15天 (午觉时,在被窝里放“愤怒的小鸟”玩具,自言自语)爸爸,这小鸟喜欢你。这两个小鸟不一样,有的是白色,有的是蓝色,有的是黑色,有的是红色。这两个是高兴的,这两个是生气的。这两个是女生,这两个是男生。小鸟别怕,我会照顾你的。小鸟,你害怕了吗?小鸟说:“我害怕了,因为那个爸爸吓着我了。”给你唱个“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有个布娃娃……”(自编自唱,糅合几首歌曲)你的爸爸不在家,你的妈妈就在这儿。 我愤怒地起床了。 (纯为操练“愤怒”一词,而且是做状语) 2岁5个月18天 幼儿园是幼儿园,家是家。 (问她幼儿园和家哪个好,如是回答。) 我想养只小猫,我把小猫咪放在蓝盒子里,推着。小车推回家给爷爷看。给它喂奶,陪着它睡觉,给它穿裤子,也给它送上学……我做那么多事情。我可以把它轻轻地抱回去。 如果只有调查的事实,没有理论,那就是调查报告,不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还得有理论。 我们简要介绍儿童母语习得的四种理论:刺激-反应论,天赋论,认知论,功能论。四种理论都有证据支持,我们不拘泥于一家。 (一)刺激-反应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基本观点是: 1.语言是后天习得和形成的一套习惯; 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行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获得的; 3.强化非常重要,是塑造行为和保持强度的关键; 4.儿童习得语言时,外部环境条件十分重要。 对实践的启发:亲子共读十分必要。 (二)天赋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基本观点是: 1.存在“普遍语法”(UG),各种语言只是参数不同; 2.人类具有一套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3.儿童母语习得是一个主动、积极、创造的过程。 对实践的启发:鼓励孩子去创造性说话,演练规则参数,母语为体,外语为用。 (三)认知论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基本观点是: 1.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能力,能与环境交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2.儿童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其认知能力发展基础上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 3.儿童总是运用熟悉的结构去理解和创造新的用法,由近及远。 对实践的启发:认知伴随语言的发展,“见识”与“言语”互相支持。 (四)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基本观点是: 1.比起语言结构的发展,更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zl/4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些食品竟让多名宝宝丧命你还不警惕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