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家长总会对自家的宝宝有“滤镜”,怎么看怎么可爱。

不过我可不这么认为,在我的眼里,即便是陌生的小朋友也总是透着一股“萌劲”,可爱的躺在床上,让人看一眼心都快融化掉。

相信很多家长也会有一样的感觉,当我医院的新生儿病房外往里看,一个个小宝贝或是呼呼大睡,或是挥舞小手,总会让我们的嘴角不自觉的上翘。

可是婴儿的长相明明都不一样,为什么看起来却是一样的“萌萌哒”呢?这是普遍现象吗?这样的“萌滤镜”一般会持续多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看宝宝为啥都带一层“滤镜”?

记得我小外甥出生的时候,医院去了,刚巧碰上小宝贝被送去洗澡,于是表姐就给我分配了“任务”——看住小外甥。

我跟着护士一起到了新生儿病房,里面全都是刚刚出生不久的宝宝。隔着玻璃,我看见护士熟练地给每个宝宝喂奶、洗澡,宝宝们看起来都是一副可可爱爱的样子,显得超级有趣。

后来我哥过来问我:“哪个是咱们外甥啊?”我记得我确实是想回答,但看着屋里面仿佛“复制粘贴”的一对娃娃,确实是有心无力分辨不出来。

我哥无奈地说:“你也不记着点外甥的样子。”这下我不服气了:“这宝宝看着都那么可爱,我哪里分得清楚啊!”

直至后来我自己的孩子出生,我才更加确定,我们成年人看小婴儿确实是带有“滤镜”的,而且还挺“厚”。

小婴儿看起来“萌萌哒”的样子,其实本质是为了生存

当我们仔细地观察小婴儿时,就会发现,大多数婴儿的长相确实有共性:圆脑袋,大脑门,身子也是圆滚滚的,五官比较紧凑。

而且有趣的是,不仅人类的婴儿有这样的特征,许多动物的幼崽也是如此。比如常见的猫、狗等,幼崽都是头大身子小,看起来非常可爱。

这在生物学当中被称为“婴儿图式”。早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的诺贝尔奖得主康拉德·洛伦茨就提出了“婴儿图式”的概念。

他指出,婴儿通过这样的外形,来诱发人们的积极情绪,潜移默化的让人们主动去照顾他们,从而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繁衍的需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毫无血缘关系的情况下,会对其他同类的孩子也有怜悯和偏爱的情绪,会主动地关爱幼儿,所以可爱的小婴儿们本质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罢了。

“婴儿图式”并不会一直存在,等娃到了4岁左右就会消失了

有的家长说:小时候看着宝宝是可爱,可是宝宝长大之后,怎么看着反而不可爱了呢?是不是“长丑了”呀?其实这就是“婴儿图式”逐渐消失带来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大家皮亚杰认为,"图式没有清晰的开端,他总是持续不断地进步的。“婴儿图式”也是这样,在发展中我们可以不断发现端倪,直至消失。

家长们观察宝宝的成长过程会有所发现:当宝宝四个月左右的时候,褪去了刚出生时的水肿,五官逐渐长开,体重也在增加,看起来更加圆滚滚,会达到“婴儿图式”的“峰值”。

随着宝宝的成长,身高逐渐变高,身体会由圆滚滚变得匀称,头部在全身的比例降低,五官“成人化”。因此,一般到了四岁左右,“婴儿图式”会随着外貌的变化消失。

从“看不腻”到“狗都嫌”是正常发育状况,宝妈不用有心理负担

在这种情况的前提下,宝妈难免会觉得自己“变心了”,或者是自己的孩子“长丑了”,但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发育现象。

根据研究表明,“婴儿图式”的消失恰恰说明宝宝的成长发育处在正常的状态。

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好事,因此,家长们要做好心态的调整,对宝宝保持充足的耐心,正确地引导宝宝成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bq/10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