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疼痛开关正确使用阿是穴
[阿是穴] 每当身上有哪里疼痛时,我们总是想去按揉按揉痛处。在还没有系统医学时,古人正是在这种“哪痛按哪”中发现,对痛点的按压能消除疼痛。 随着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有一些修行的高人就透过体会气功内视,并结合阴阳术数理论,进而推导出经络学说来,于是才写出了《灵枢》这部巨著;这种以病痛局部或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就叫做阿是穴。 阿是穴作为腧穴的一类穴位,既无具体名称,没有一定数目,也无固定部位,是对十四经穴与经外奇穴的补充。溯本求源,阿是穴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以痛为腧”,发展至唐代才有了‘阿是穴’这个名称。阿是穴因“灸刺皆验”,所以被临床广泛应用。 疾病在人体,大多数的表现是疼痛,我们通常讲治病的目的,首先也就是为解除病痛。病与痛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体内发生疼痛,体表上如果发现压痛点,针刺或灸治、按压,体内的疼痛很快消失,这个方法就叫“阿是治疗”。 有研究表明,脏腑器官病变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会出现感觉过敏或压痛。刺激这些部位,可使患病的器官得到改善,甚至痊愈。因此,阿是穴应用得当,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阿是穴又叫‘天应穴’,就好像是上天所指示解除病痛的开关。那么阿是穴是如何做‘灸刺皆应’的呢?当疾病发生的时候,人体的某一部分就会发生相应的气血阻滞,造成气血局部性、临时性的聚集。从而出现阿是现象。当这种疾病解除时,气血的临时集聚也随之解除,阿是穴现象即消失。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使用阿是穴呢? 第一,要选取正确的体位《标幽赋》云:“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说明不同的腧穴需要不同的体位才能准确取得。如十四正经腧穴中取养老,需掌心向胸;取肩髑需外展上臂平肩;取后溪需自然半握拳。 同理,作为三大类腧穴之一的阿是穴,也有其取穴的特殊体位。如落枕患者自然端坐时不痛或微痛,头左转时疼痛加剧,则应在左转头位取穴;肩周炎患者前臂自然下垂时不痛或微痛,上举或背伸时疼痛加剧,则应在上举和背伸位取穴;急性腰扭伤患者在活动腰部时疼痛加剧,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在屈伸患指时疼痛加剧。这类疾病患者在活动时疼痛远比静止时剧烈,疼痛剧烈时取阿是穴更符合《内经》“以痛为腧”的法则。因此,对活动时疼痛或疼痛加重的患者,要在活动体位取穴,反之则在常规体位取穴。 第二,应重视患者陈述的主观不适处患者的主观不适处往往是组织器官病变处,如网球肘患者能准确指出病变处。主观痛点与压痛点基本一致。在患者的配合下,医师能较快找到压痛点,选准阿是穴,节省了诊断时间。也有部分患者主观痛点与压痛点不一致,有些患者韧带、肌肉损伤或神经周围软组织炎变粘连时间较长,患者主观痛点往往压痛不明显,需根据患者主观痛点所在部位的解剖结构来分析损伤点(即压痛点),来选准阿是穴。 第三,要用力按压探寻《素问·缪刺论》云:“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云:“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灵枢-五邪》云:“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其中的“疾按之”、“切之”、“按之”等语句,都有用力按压之意,说明阿是穴是在用力按压探寻时出现的痛点或特殊感应点,不能把患者的主观痛点当作阿是穴。 四,刺灸体位与取穴体位应保持一致坐取则坐针,卧取则卧针之,如左转头位取阿是穴,则在左转头位针之;前臂上举位取阿是穴,则在前臂上举位针之。 第五,要合理使用刺灸法活动体位取穴后多用针刺治疗,不留针,得气后提针至皮下,作多向斜刺后出针。为防止患者体位改变导致折针或断针,施术过程中,术者左手需帮助患者固定体位。常规体位取穴后,根据病证特点选择针刺(留针)、艾灸、火罐等治疗即可。 阿是穴的由来己久,并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阿是穴在临床上的适应证广泛,疗效显著,但在应用时应辨证论治,根据病位、病性,遵照针灸补泻准则,配用适当的腧穴,采用适当刺灸法才可收到较好的疗效。阿是穴主要针对气血阻滞或运动后造成的疼痛,而长疖子、脓肿、溃烂、血瘤等病症,不在此适应范围,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判定、施治,切勿滥用! ▼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mj/2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期末考在即,吃什么能让孩子发挥更好
- 下一篇文章: 什么是小儿脑瘫,请正确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