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孩子不努力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孩子的教育问题被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问题都解决了吗?似乎依然层出不穷。为什么会这样? 一般情况下,一个原生态家庭,失败的教育离不开这三个原因: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孩子不努力。 爸爸不出力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家长陪读的人里,有爷爷,有奶奶,有妈妈,就是没有爸爸。 或许这只是一个巧合,或许不是。 当爹的通常做惯了甩手掌柜,根本不知道要规范一个能量爆棚的熊孩子有多难,也根本不了解需要多少次试探才能帮孩子找到一个适合他们的出路。 在很多爸爸的眼里,教育孩子就和赏花是一样一样的,想起来了就看一眼,想不起来,就连看也不看。 所以很多爸爸在家里就是形同虚设,不要说指望着在关键时刻给妈妈一个支持,他不甩闲话,不泄气就已经很不错了。 孩子的妈妈小欧坦诚地说,自己从来不放心爸爸去陪孩子上课,一般她陪着去上课,可以在教室外面听两耳朵,万一孩子哪里不会了,还能指导二三,要是爸爸去上课,估计就是打满两场手机游戏就回来了,孩子讲的什么他不知道,也不关心。 不关心就不关心吧,谁让咱都说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呢! 但是他们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就戳你肺管子。 小欧说有一次她带孩子去学钢琴,孩子抹着眼泪说不要去,正僵着,她老公非常及时出现了,大叫着说:“这都报了多少课了,天天给孩子报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不去了不去了,不就是个钢琴吗?!不会钢琴影响考大学吗?!” 你们也常有这样的感受吧? 在这个家里,你是亲爹,我是后妈。 亲爹永远都在“为孩子着想”,而后妈,永远在和孩子“对着干”。 每当孩子在困难面前退缩,妈妈和孩子较劲,鼓励他坚持的时候,“亲爹”总是跳出来给“后妈”泼一瓢冷水:孩子压力够大了,你天天这么逼孩子干嘛! 教育孩子,妈妈可谓是全力以赴,爸爸呢,只能算重在参与。 都说好的家庭是爸爸爱妈妈,好的教育是爸爸支持妈妈,但是如果一个连孩子尿布都没洗过,连孩子家长会都没开过,连孩子成绩都从不过问的爸爸怎么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呢? 一个从来不在教育上出力的爸爸,可能觉得养大一个孩子和炒一盘番茄炒蛋一样轻而易举吧! 孩子不努力 教育的主体是谁?是孩子。最该努力的人是谁?是孩子。 但是反观现在的教育现状,最最努力的人是谁?是妈妈! 经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带娃上课的妈妈,她们肩上背着书包,手里拎着提包,怀里抱着各种各样的杂物,一边走路带风,一边不停的催促:快点快点,要迟到了! 而身边那个孩子,手里玩着玩具,眼睛左顾右盼,虽然被妈妈逼迫着,催促着,却一脸事不关己,岁月静好。 到底是谁去学东西?到底是谁怕迟到? 有记者曾经到一家知名教育机构去采访,发现里面除了学生爆满以外,每间教室的后三排坐的全是家长,还有一些家长直接和自己孩子“同桌”,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甚至还有一些陪读的爷爷奶奶,不得不戴着老花镜,一边听讲,一边抄笔记,说是:“虽然不理解,但可以先抄下来。” 这种全家总动员的学习状态,想想真让人感动到泪目,但是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个暗示:学习是全家人的事,不是孩子自己的事。 所以现在的孩子总是喜欢拿家长当说辞:不是我不学习,是我妈没给我花钱报班;不是我不读书,是家里没有这个环境让我读书;我爸妈都整体玩手机,凭什么让我努力?! 不管我们为孩子付出了多少,首先需要意识到:孩子是教育的主体,孩子是自己学业的主人,家庭和学校环境虽然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但是最终孩子会走什么样的路,还是取决于他们自己。 不管教育采用什么方法,如果没有唤醒孩子本身的内驱力,如果没有让孩子自发地去努力,家长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得再好也是拔苗助长。 妈妈用蛮力 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老师给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妈妈就算情商两万里也难免会着急焦虑。 于是就促成了第三个因素:妈妈用蛮力。 什么是蛮力呢?就是你花费的力气比较粗糙笨拙,力量虽然很大,但可惜没有什么效果,反而造成了伤害。 有个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误,结果就像踩了雷区一样把老妈引爆了。从那次考试失利开始,妈妈就像学了紧箍咒一样天天催他看书写作业,导致他一听到妈妈说话就头疼,而且妈妈一做完家务就搬把椅子坐在他旁边,像一个活的摄像头似的监控着他。 他非常清楚妈妈的用心良苦,但是这种匆忙逼迫的方式让他感觉很压抑,反而更不想学习了。 这种状态的妈妈,因为太想太想让孩子学习有起色,就有点不择手段了。 可是有些事情,你越是迫切急躁,越会适得其反。 就像你想要握住手里的沙子,你越拼命的握拳,手中的沙子流得就越快。 所以放眼望去,身边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但是真的能让孩子按照期望中去成长的,少之又少。 说到底,教育能不能成功,不是看你耗费了多少心血,用了多大气力,而是看你的教育出了多少成效。 就像我们经常会催促着孩子去洗澡,去吃饭,去写作业,她们往往无动于衷,这时候你就算喊再多遍,叫再大声,也是徒劳无功。 所以这时候还真不如像爸爸学学,往沙发上一个葛优躺,平平心,静静气。孩子发现你安静了,异于往常,也许反而会有所行动。 用蛮力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让自己很挫败,很委屈,把自己往怨妇的角落里逼。所以教育孩子千万不能钻牛角尖,一种方式没效果,不如换一种方式。 教育不能用蛮力,要用巧劲,或许反而能四两拨千斤。 学会挑扁担 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个扁担,最易于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妈妈在扁担的两头,孩子在正中间。 要想让孩子走得稳,爸爸妈妈在两边施予的力量应该是均衡的,你力气大了,我也加把劲,你抬得高了,我也举一举。 如果一方太轻松,就会让另一方很吃力,双方不均衡,不协调,就会让中间的孩子左右为难。 成功的教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失败的教育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追根溯源,无非是家庭这根扁担挑得不平衡。 妈妈这个角色很重要,但是也没那么重要。 如何演好自己呢?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孩子的功课交还给孩子,把爸爸的职责交还给爸爸,一家人各司其职,各归其位,家庭的成长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mj/2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心真大高温天郑州两男孩被锁在车内超2
- 下一篇文章: 你还记得这些网红表情包吗他们现在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