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同事带孩子来家里玩,临走的时候他的孩子带走几只玩具,我的孩子表示非常不同意并一直哭,怎么开导孩子?

提供建议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真正需要引导的是什么。

是孩子的情绪问题?

还是孩子不愿意分享的问题?

还是如何平衡同事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问题?

作为家长,可能最直接想要实现的,自然是孩子可以分享玩具,且别哭别抗拒。

然而,成功引导的前提需要我们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充分理解他的感受,这样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应该怎么说,怎么做,让引导真正产生效果,而不是让孩子迫于“家长的权威”而屈服。

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我想要分享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情绪ABC理论”认为: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

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从妈妈的角度来看,对于同事的小孩要拿走儿子玩具的这件事情当中,玩具只是一件很小的物品,孩子不愿意分享,就是没有礼貌,就是小气,也伤了跟同事之间的情面。最后孩子还哭了,就是无理取闹,也让妈妈在同事面前没有面子。

而对于孩子而言,玩具是我的,对我而言很重要,我不想送,妈妈为什么要强迫我?妈妈为什么不帮我却反过来指责我?我觉得不被尊重,甚至觉得很委屈。可是就算我哭了妈妈还是觉得我是不对的。

妈妈和孩子在这件事情当中各有各的信念B,因此导致了孩子一直哭不停,家长也很苦恼的结果C。

而如何避免这样一种结果呢?答案自然是妈妈和孩子的信念一致,达成共识。达成共识的方式,需要思考,也需要沟通。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玩具只是可有可无的物品。但是对于孩子而言,重要程度就相当于妈妈的一个心爱的包包了。

试想一下,如果今天奶奶的同事和女儿来家里做客,对方要走的时候看中了你一个包包,奶奶说“喜欢就拿去吧”,然后让你送给人家,你还不能拒绝,拒绝就是你不友善,没礼貌。看到这里,妈妈是否已经紧握拳头咬牙切齿想说一句“凭什么?”了。

是啊,凭什么呢?属于自己的东西,凭什么要别人来决定给别人?如果我不同意,这就不能叫分享,而叫明抢。

孩子懂得保护自己的玩具,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一昧地“听话”,为了讨好他人不敢说真话。这其实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一边是同事,另一边是小孩,

妈妈应该如何平衡呢?

1.找对自己的位置并明确立场

玩具是谁的,要不要给,必须先征求玩具主人也就是孩子的意见,是征求,而不是要求。

妈妈可以这么跟孩子进行沟通:

“这个小朋友他很喜欢你的玩具,你愿意送给他吗?如果小朋友可以拥有这个玩具的话,相信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沟通的时候,弯下腰与孩子平视,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真的在商量而不是要求,同时,妈妈可以把对方孩子的感受也跟孩子讲,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并且告诉他分享的价值。

2.无论孩子回答什么,尊重他的决定

如果孩子已经具备较强的语言逻辑能力,妈妈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怎么办;或许孩子会说送其他玩具,或许孩子会选择自己告诉对方小孩“不好意思,这是我很喜欢的玩具,我不能把它送给你,但是你可以再玩一会”,无论是哪一种操作,相信有了妈妈前面的理解,孩子都不至于情绪崩溃。

而对于同事孩子的需求,妈妈可以选择用其他方式去满足。比如重新买一个新的玩具送给对方小孩,或者拿小零食等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哄一哄对方小孩,相信同事也不会过分地为难,也能看到妈妈的真诚。

这样一件事情其实是小事,孩子之间争抢玩具再正常不过。

但父母的每一句话和每一种态度,都直接影响孩子之后处事方式,和跟父母的相处方式:

1??当你觉得玩具可有可无,强迫孩子送人,孩子体会到的是不被尊重,甚至因为没有留住自己的玩具而产生无力感,自卑感;

2??当妈妈利用大人的强势要求孩子把玩具拱手让人,之后孩子对待自己的玩具或者其他的物品,要么跟妈妈一样是可有可无的态度,玩完了就扔,随便乱放,不懂珍惜;要么会变得很没有安全感,会想要得到越来越多,以证明自己的强大;

3??当父母不能够理解孩子,否定孩子的负面情绪,慢慢地孩子跟家长之间的信任感也会越来越弱,孩子无法得到理解,与父母之前的沟通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

??但是当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的想法,积极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一起保护好玩具,他学习到的将是,我可以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可以对我自己的物品选择处理方式,我要对我自己的东西负责,进而培养责任感,在自信心以及与爸爸妈妈之间的联结也会越来越强。

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完全不同。

当妈妈觉得孩子无理取闹,无法沟通的时候,可以静下来想一想:

此刻妈妈所持的B(信念)是什么?

而对于孩子来说B(信念)又是什么?

妈妈也可以多想一步,当事情达到了某种的C(结果),产生的影响和价值又是什么?

相信有了这样的思考,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会越来越顺利,期待每个家长都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科学育儿,就在金宝贝

金宝贝营口中心

8年早教实践,近组家庭陪伴

陪伴家长自信科学育儿

听说,点了“在看”的妈妈,宝宝都不闹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tp/10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