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生孩子是婚姻的试金石也是人性的照妖镜,在产房看到的故事,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名妇女死于与妊娠和分娩有关的并发症。

今天小爱要和大家聊的是,近期看的一部叫《生门》的纪录片。医院妇产科,拍下了80个女人生孩子的经历和背后的故事。

并最终挑选了其中的四个故事。有人在中间看到了人性,有人看到了母爱,有人看到了悲哀,也有人看到了奇迹。

01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非常开朗乐观的夏锦菊女士,很可爱的一个二胎妈妈。

她身上没有其他待产妈妈的紧张和不安,反而在病床上轻松笑着说:生孩子这事儿我也不是头一回,有啥好紧张的?

她的宝宝顺利出生了,然而她却没法轻松,她突然遭遇大出血,心脏一度停跳两次。主刀医生在征求她父亲的同意后决定切除子宫。

但接下来这一幕让人心里五味杂陈,奄奄一息的夏女士自己说想保下子宫。相对于生命来说,已经生了二胎的她选择了子宫。

可能,和子宫象征着一个女性的完整有关。

最后李主任没有犹豫,为了保命切除了她的子宫。而清醒后的她只是感叹没有想过这种危险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其实她一早就被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长在她头胎剖腹产手术的切口上,这种情况非常容易导致大出血危害母子安全。

02

来自农村的陈小凤是家境最不好的一个,镜头前面的她给人的感觉很虚弱。

本身患有糖尿病的她,为了保胎,孕期在床上横躺了几个月。因为担心大出血,连简单的侧身都不能做。

怀双胞胎的她,早产难产的几率很高,手术费至少需要五万。而对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他们来说,手里只有五千元。

小凤的丈夫及丈夫的哥哥,走遍村中的每户人家,房子抵押、村民把娶媳妇用的钱都掏了出来还不够。

在临床的大妈走之前塞红包给小凤丈夫的那一刻,我忍不住哭了。人生啊,有时候艰难的程度是旁人难以想象的,但温暖还在。

最终双胞胎平安出院,一家人高高兴兴回去,未来怎样没人知道。

对比下一个家庭,他们至少给了生命生的权利。

03

年轻的产妇李双双应该是几个家庭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是否要把孩子引产掉,因为优生科判定孩子发育不良。

除了李双双本人,一家人执意要引产,年轻的爸爸反复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残疾,谁都不愿意给这个还未降生的孩子生的希望。

孩子最后早产了,医生询问救还是不救时,一家人犹豫的却是‘如果救不好,会不会人财两空’。

没有人想过这个生命也是家庭的一员,没有人想过引产会给孕妇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印象深刻的是女医生说的话:我不是神,我是个人,健康的人都说不定出车祸,我怎么敢保证这个孩子一定是健康的?但至少,你们应该给这个孩子一个活下来的机会。

就像豆瓣某网友说的,‘看到这部分泪崩了,小时候自己也曾得过重病,治疗费用并不低,但自己爸妈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最终,他们的孩子在出生几天后离开人世了。如果他被救活,十几二十年后,他可能也会在某社交平台写下‘幸好我爸妈当初没有想过放弃我’。

生而为人,生老病死无人能幸免,但我相信生命长河中有很多东西比金钱财富更宝贵!

04

曾宪春的情况和新闻里常出现的生了两三个女孩还执意要男孩的很像,她知道自己年纪大了。

但是那句“我们农村不一样,不生男孩人家嘲笑你,对你说很难听的话”,道出了其中的无奈。

作为女性,在生孩子这件事上,很多时候身体并不只属于自己。所以纵使伤痕累累,疤痕满布,该生的时候还是要生。

他们的行为没有什么好苛责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只是希望如果可以,社会多尊重一下女性,至少在生和不生上可以去选择,而不是必须一定。

小爱看过很多关于母婴的电视剧,但从来没有哪部剧如《生门》的真实案例直戳人心。它让我们看到在迎接新生命的时候,并不全是欢喜。

每个新生命的降临,都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鲜为人知的意外。而作为孕育这个生命的母亲要承担最大的风险,有时候她们连选择都身不由己。

《生门》没有歌颂女性,没有歌颂母爱,但每个生产的镜头都让我们看到生命出生的不易,孕育生命对女性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

它也提醒了我们,身披盔甲进产房的女性在分娩完那一刻有多脆弱,孩子需要的温暖和关爱她们何尝不需要?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爱帝宫)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tx/1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