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展览洪荒大庆ldquo牛r
秋季,在北京翰海的一场拍卖会上,画家李可染的作品《牧童牛背画中行》以万元人民币成交。作品属于李可染典型的富有田园风味的牧牛图。画面下方牧童驱牛出村庄,抬头便看到远处春山飞瀑,诗情画意袭人襟怀,令人浮想联翩。牧童与牛是作者对灵魂的不断净化,既是对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向往,也是对“孺子牛”精神的礼赞,其间跳跃着画家一颗烂漫的童心,将读者带进一个奇妙的天地。 李可染《牧童牛背画中行》 牛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喜爱描绘的对象,从40年代开始,一直到他生命结束,他画的牛不计其数,人们把他的牛,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他的牧牛图系列以轻松愉悦的节奏,编写了赏心悦目的田园之歌。而图中的牛,就是我们今天讲述的——水牛。 从古到今,水牛耕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广袤的大地上,水牛为人类做出了多少贡献,那是无法估算的。在整个农耕时代,水牛为农业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水牛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畜种之一,喜水而耐热,在产奶、产肉及役用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现在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占全球饲养量的90%,在中国广泛分布于淮河以南,全部为家养水牛,主要用于水田耕作。中国的考古遗址从更新世到全新世时期皆有水牛遗骸出土。 王氏水牛的出土 年5月,在嫩江下游左岸的肇源县新站镇东郊,出土了一具相当完整的王氏水牛骨架,其保存完好率在80%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为完好的一具王氏水牛骨架化石。王氏水牛发现地靠近嫩江入松花江处,距年发现完整猛犸象骨架的肇源三站不到公里。两个化石产地地形相近,化石都埋藏在松花江阶地的河流沉积物之中距地表3~4米不等。按沉积先后的原则来推测,这具王氏水牛的年代应略早于三站猛犸象的年代,即已埋藏2.5万年左右。该标本经古生物专家们修复、装架后在肇源县博物馆展出,成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我省最为珍贵的古生物化石之一。 王氏水牛化石骨架 (收藏于肇源博物馆) 王氏水牛名称的由来 王氏水牛最早于上个世纪30年代于内蒙古地区被发现的,当时的黄河白河博物院的创始人法国神甫桑志华在当地雇佣了一批人来挖掘化石,其中一名叫旺楚克的蒙古人挖掘到第1具王氏水牛的头骨。后来古生物学者德日进等在研究对比后认定这个是水牛的一个新种,但他们搞错了发现者实际的姓氏,因为当时的工友经常喊旺楚克的汉族名字石王顺,而且是经常省略姓,直接称呼其王顺。这让学者误以为他姓王,于是给这种水牛命名为王氏水牛。 王氏水牛复原图 王氏水牛的习性特征 王氏水牛是一种生存在晚更新世的大型水牛,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萨拉乌苏等地,是中国已知水牛属里生存最靠北的种类。虽然它们的生存范围非常广泛,但多数化石仅为不完整头骨或角,像年在黑龙江肇源县人们发现保存相当完好的王氏水牛骨架是非常少见的。王氏水牛的角非常有特点,头角短而粗壮,指向后上方,角根部粗,而向角尖迅速变细。但在骨骼上,则与其他化石水牛以及现代水牛差异不大。 水牛化石骨架 (收藏于大庆市博物馆) 水牛之谜 水牛是典型的南方动物,我国现生水牛只能生存在淮河以南。那么怎么会在远离淮河的东北发现水牛的化石呢?对这一有趣的问题,专家们有过多种猜测。 第一种看法: 水牛是南方种群,原产于印度,由南方进入中国后,在地质历史上逐渐扩展到东北,后来由于气候改变,水牛不能适应环境,最后在北方灭绝了。 第二种看法: 动物的季节性迁徙,认为水牛曾有成群迁徙的习性,夏季前往北方,冬季回到南方,东北和内蒙古发现的水牛化石,都是该水牛当年夏天来到化石所在地时,偶遇不测而死的。 第三种看法: 认为王氏水牛与东北、内蒙古常见的猛犸象和披毛犀等属于一个独特的耐寒的地方种群。大家知道,现代象和犀都是南方的喜暖动物,但在更新世晚期,特别是在距今4万年至1万年前这一段时间内,猛犸象和披毛犀曾生存在北方,它们的化石已被大量发现。从西伯利亚冻土层中出土的连皮带肉的尸体,证实了它们身披长毛,皮肤很厚,皮下储存大量脂肪,完全能适应北方冬季的寒冷气候,象和犀这类大型动物能适应,为什么个体和披毛犀同样庞大的王氏水牛没有这种可能呢?多年来在调查发掘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时,发现王氏水牛化石有不少是与猛犸象、披毛犀在同一遗址,同一地层中出土的,因此推测王氏水牛曾经也和披毛犀、猛犸象一样是耐寒动物,它们可能也曾长着长毛,只是还没有在冻土层中发现连皮带肉的尸体罢了。 水牛化石骨架 (收藏于大庆市博物馆) 水牛化石骨架 (收藏于大庆市博物馆) 水牛的驯化 水牛的祖先是野水牛(印度水牛)。野生水牛迄今仍有残存,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靠近水源的地方较多,在印度、尼泊尔、不丹和泰国以及澳大利亚北部也有。有学者认为东南亚的野生水牛可能是野化驯养水牛的后代,也可能是本地原来就有的野生水牛的后代,或是两者共同的后代。水牛大约于年前在亚洲被驯化,驯化后的水牛也主要分布在亚洲,亚洲水牛的存栏量约为1.68亿头,占世界总量的97%。水牛皮厚毛稀,性喜在泥潭中打滚,借以散热和防止昆虫叮咬。长期以来,水牛多用来耕田而不是拉车。近些年,人们发现水牛的奶和肉的品质都优于黄牛,因而有望得到新的开发利用:中国、菲律宾、缅甸和泰国等都在努力将水牛培育为乳用牛或肉用牛;意大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也将水牛作为乳用牛或肉用牛;一些原来没有水牛的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等,也开始引进水牛用于产奶。 云南苍源岩画:狩猎水牛图 在我国,水牛的遗骨曾在多个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遗址被发现,年代从公元前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0年。全新世的许多水牛被定为圣水牛。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发现的许多圣水牛遗骸,经常都被认为是家养水牛。其中河姆渡遗址(公元前—前年)的发现,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家养水牛。 圣水牛头骨 (收藏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水牛的分类 对头骨形态的观察和测量是区分水牛种属的常用方法,对于更新世的水牛来说,独具特征的牛角尤在考虑之列。 根据现有资料,在中更新世的遗存里至少发现5种水牛,即德氏水牛、B.guzhensis、B.triangulates、丁氏水牛和短角水牛。前三者形态接近,体量也比后二者要大。至晚更新世,德氏水牛继续生存,而这时期的杨氏水牛和王氏水牛可能是从某些早期大型水牛演化而来。全新世的圣水牛更像是从短角水牛演化而来。由于水牛化石数量少,目前很难建立起它们完整的演化序列。 中国出土水牛演化谱系图 王氏水牛头骨化石 (收藏于大庆市博物馆) 丁氏水牛头骨化石 (收藏于大庆市博物馆) 杨氏水牛头骨化石 (收藏于大庆市博物馆) 圣水牛头骨化石 (收藏于大庆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l王娟、张居中《圣水牛的家养/野生属性初步研究》 l刘莉、杨东亚、星陈灿《中国家养水牛起源初探》 END 撰稿:王斯人 责编:刘玉玲 编审:齐琳 监制:张凤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xx/9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水上德育接触自然接触科学参观天津自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