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疾病。自主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Autonomic-mediatedreflexsyncope,AMS)是最常见的病因,占70%~80%,且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为主,约占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患儿的95%。

VVS主要发生于11~19岁的女孩,通常表现为当患儿在持久的站立时,或患儿看到流血、感到剧烈疼痛、处在闷热环境、洗热水浴、运动或紧张等时可诱发晕厥发作。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

发病机制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患儿自主神经系统的代偿性反射受到抑制,而不能对长时间的直立体位保持心血管的代偿反应。正常人直立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聚集在肢体较低的部位,头部和胸部的血液减少,静脉回流减少,使心室充盈及位于心室内的压力感受器失去负荷,向脑干中枢传入冲动减少,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通常表现为心率加快,轻微减低收缩压和增加舒张压。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儿对长时间的直立体位不能维持代偿性的心血管反应。有研究报道,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和心脏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张力持续增加,导致心室相对排空的高收缩状态,进而过度刺激左心室下后壁的机械感受器(无髓鞘的C神经纤维),使向脑干发出的迷走冲动突然增加,诱发与正常人相反的反射性心动过缓和外周血管扩张,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引起脑灌注不足、脑缺氧和晕厥。

另外,人们研究还发现,神经内分泌调节也参与了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儿茶酚胺、5-羟色胺、内啡呔及一氧化氮等,但其确切机制还不清楚。

诊断

临床中,常有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被误诊为癫痫。VVS的诊断是临床上颇为棘手的问题。主要依赖于(1)发病年龄多为年长儿(5岁以上);(2)晕厥前多有某些精神刺激,疼痛刺激或持久站立等诱因;()晕厥发作前部分病人有先兆:头晕、恶心、多汗等;(4)晕厥发作时间短,短暂的意识和肌张力丧失;(5)直立倾斜试验阳性(Head-uprightTiltTest,HUT);(6)能除外其他疾病。

HUT是公认的诊断、鉴别诊断VVS的主要方法(分为两种:基础HUT及药物激发的HUT):患儿站在具有一定倾斜度(60-80度)的倾斜板床上,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为45分钟)观察患儿是否出现阳性反应。结果判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为阳性,(1)晕厥;(2)晕厥先兆伴血压下降或/和心率减慢;()晕厥先兆伴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率、一过性二度或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长达秒的心脏停搏。

小儿VVS的治疗:

对患儿进行教育、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健康教育:要明确告知患儿及其家长VVS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不必过度的恐惧和焦虑。使患儿及家长了解该病的大体发病率,发病原因及机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且告知患儿及其家长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包括闷热环境、过度疲劳、脱水、长时间站立等。适量的运动可增加机体血容量和对直立的耐受,因此对于VVS、尤其是症状程度较低的VVS患者,要鼓励其进行适量的、循序渐进的运动。物理疗法:对于VVS的物理疗法主要包括2种方法:一种是在患者出现晕厥先兆时进行对抗压力动作,即进行四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如交叉腿(legcrossing),以及上肢肌张力增加如上臂肌肉收缩、握拳(armtensingandhandgrip)]等对抗压力的动作,可增强骨骼肌的泵血、增加静脉同心血量,而改善心输出量,因而被作为一种治疗VVS的方法。

第2种治疗VVS的物理疗法是倾斜训练(tilttraining,TT)。重复进行倾斜训练可以提高患者对直立体位的耐受力,并有可能恢复患者异常的压力反射活动。治疗性的TT,首先对倾医院内进行倾斜训练,方法类似进行直立倾斜试验,当患者连续2次倾斜训练呈阴性反应的患者可以出院开始进行家庭训练。家庭训练的方法为嘱患者后上背部紧靠墙壁,两脚离开墙壁15cm,呈倾斜位。在家庭成员的看护下,每次训练时间可由15min逐渐增加到0~45min,要求每天训练1~2次。几个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项训练方法对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有非常满意的效果。

以上的物理治疗方法在儿童VVS患者中的应用系统研究报道还非常少,其治疗的方法及有效性尚待探讨。但是由于以上的方法无风险或风险性很小,目前的研究结果支持其有效而且无花费,因此应当推荐给儿童患者作为基础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增加盐及液体摄入疗法:饮食中增加盐的摄入和增加液体的摄入是治疗VVS的基础。因为增加盐类的摄入能增加细胞外液量和血浆,从而减少由于体位变化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Younoszai等对28例VVS患儿应用口服液体疗法亦发现能明显减少患儿发作或减轻患儿的症状。因为盐的补充和增加液体的摄入既相对安全又容易被患儿及其家长接受,所以对于VVS患儿作为最初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2)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是治疗VVS患儿的最常用的药物。它能通过减少对心脏压力感受器的刺激,或者阻滞循环中高水平的儿茶酚胺的作用而发挥作用的。既往有多项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剂(主要为阿替洛尔或美托洛尔)可有效地治疗VVS儿童。

()α-受体激动剂:该药通过增加外周血管的收缩和减少静脉的血容量来发挥治疗作用。Strieper等研究了去氧肾上腺素对VVS儿童的治疗作用,他们对16例VVS患儿服用去氧肾上腺素(60mg/d,2次/d),平均随访11.7个月后复查HUT,15例患儿无症状再出现。此外米多君为一选择性受体激动剂,至今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米多君对于治疗难治性VVS有效。

(4)氟氢可的松:该药通过增加肾脏对钠盐的重吸收来发挥其扩充血容量的作用而治疗VVS患者的,其亦可影响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缩血管物质的反应和减低副交感神经活性来发挥治疗作用。但是对于该药治疗儿童VVS的结论也不一致。

(5)5-HT前摄抑制剂:此类药物(舍曲林)通过抑制突触间隙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5-HT浓度增高,突触后膜5-HT受体代偿性下调,对中枢的5-HT快速变化的反应减弱,从而减弱交感神经的快速抑制反应,防止晕厥发作。在儿童VVS患者应用的报道均是经验性应用报道,没有进行随机对照的研究。而且该类药物均为抗精神病类药物,患儿及其家长不容易接受。

起搏治疗:北美血管迷走性晕厥起搏治疗研究提示采用双腔起搏器显著减少晕厥的复发。但通过随机双盲设计的VPSⅡ却显示起搏治疗对预防VVS患者的晕厥复发没有效果。而来自欧洲的类似研究,血管迷走性晕厥与起搏试验也发现起搏治疗对VVS患者预防晕厥的复发无效。但以上的研究均来自成人患者的结果,在儿童中应用起搏治疗VVS的报道非常少。

赞赏

长按







































北京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食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zl/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