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常见的预防措施
1.避免受凉 这段时间白天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早晚的气温较低,那么我们就要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冬季参加锻炼时,更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有些幼儿运动出汗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帮幼儿脱衣服,等到“回冷”时就很容易着凉感冒了。 2.优化环境 班上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次不少于15分钟,使空气清新清洁,减少病菌,预防疾病。班上如果有幼儿已经发病要回家治疗,同时班级要进行消毒处理。 3.补充营养 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提高抗病能力。 4.生活规律 幼儿在园午睡也很重要,充足的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5.加强锻炼 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6.个人防护 要注意勤洗手,养成正确洗手这个简单的习惯,加强卫生意识,防止传染病的扩散。10月15日为“国际洗手日”,它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等公共场所将用肥皂洗手由一种观念转化为自觉行为。另外出门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少到拥挤的场所。 7.免疫预防 疾病流行季节可到疾控中心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水痘等疫苗。 8.及早就医 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出疹等一种或多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如果确诊为传染病家长一定要让幼儿治疗休息,至到痊愈经保健医生确认方可入园。 常见的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指一组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最常见的是菌痢。菌痢全称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引起的。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好发于夏秋季。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由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等直接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接触,经口进入消化道使人体感染。 临床症状:普通型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可伴发冷寒战,继而腹痛腹泻,腹痛明显,便前尤甚,便后缓解,常有里急后重,每日大便十多次至数十次,开始为稀便可迅速变为粘液脓血便。爆发型病势凶险,高热并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精神萎靡、嗜睡昏迷及抽搐,并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以休克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且儿童多见。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 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 临床症状: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易感人群: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 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临床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乙脑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属于虫媒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夏秋季高发。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库蚊传播,以猪、牛等家畜为宿主或传染源,通过库蚊叮咬被感染的家畜后再叮咬人,使人感染。 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表现为高热(体温>39℃并持续不退)、剧烈头痛、惊厥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并伴有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现象,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2~6岁发病率最高。近年来,在儿童青少年普遍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病有所减少,但未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发病风险较高。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临床症状:以手足、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为五期(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口角炎俗称“烂嘴角”,多因维生素B2和锌缺乏引起,如果伴有细菌或真菌感染时更易出现嘴角干裂、糜烂,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临床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对病毒说不 常见的传染病预防措施预防措施肠道传染病加强学校饮用水的卫生监管,严格对设施设备进行清洁消毒,防止水源污染;加强学校厕所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扫消毒、灭蚊灭蝇。 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定时做好食堂设施设备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污染。 做好晨午检制度,及时了解因病缺勤的学生发病症状与情况;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做好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工作。 加强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乙脑目前没有特效药,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适龄儿童要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 消灭蚊虫孳生地,对遭受灾害的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消毒,避免蚊虫叮咬。 学校应重视乙脑预防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确保落实各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发现学生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脑膜刺激症状时,要立即送医,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当被蚊虫叮咬又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烧等乙脑相关症状时,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九月开学季,小学及幼托机构应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师生勤洗手。 做好日常通风消毒。 教育学生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流行期间家长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体温变化,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孩子一旦患手足口病,应待全部症状消失后一周,经校医或保健老师查验方可复课。 流行性腮腺炎接种腮腺炎疫苗。 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 水痘1.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2.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3.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口角炎 1.口唇发干涂婴儿唇膏保持湿润,尽量告诉幼儿不要舌头去舔口唇,更不能用脏手搔抓。吃些富含B族维生素和锌的食物。 2.天气渐凉,应开窗通风,增加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与交换,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和氧含量,杜绝传染病的侵袭和蔓延,这样有利于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保障幼儿健康生活。 疱疹性咽峡炎经常开窗通风;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冷,如身体不适应卧床休息。 进行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摄入。 雾霾天气等,应戴口罩、面罩等,做好防护措施。 保持肠胃通畅。平时多饮淡盐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肠胃通畅。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应尽快就医,千万不要“拖”。 正确给宝宝洗手很重要!!! 秋冬季节传染病多,给宝宝好好洗手尤为重要。保持干净的小手,可以预防多种疾病。 *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mj/4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四个月有早教么适合4个月宝宝的早教内容
- 下一篇文章: 海豚博士亲子课堂孩子误吞异物的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