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https://m.39.net/pf/a_5154126.html

导语: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一场修行。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着意外和惊喜,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的困惑。

莞妈接到江苏的一位宝妈我家宝宝1岁半了,发现他最近特别喜欢从地上捡东西,在家的时候捡头发、纸片和食物的碎屑,在外面捡小石头、小树枝和树叶等,有时还把捡的东西塞进嘴里。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他还经常扒家里的垃圾桶!这孩子咋那么不讲卫生呢?阻止他不让捡,把他手里的东西拍掉,他就会一直哭!所以孩子这到底是怎么啦,正常吗?

如果你是一位过来人宝妈,我想你肯定也会有过同样的经历。大部分宝宝到了某一个阶段(通常是1岁半到4岁),突然对身边的一些细小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宝宝“迷之行为”,原来是到了细微事物敏感期

如果你家孩子也出现类似的行为,那么恭喜你,宝宝的成长又进入一个新阶段——细微事物敏感期,他开始了主动专注力的萌芽。

这个阶段的宝宝,由于内在潜能开发的需求,会促使他在现实环境中观察、搜索和发现最细小的事物。如果家长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宝宝的专注力和观察力,相比之前都会有大幅提升。

你可别小看孩子捏起一根细头发的动作,对于1岁多的宝宝来说可不容易,必须要手、眼、脑以及全身的协调性达到一定程度方可完成。

进入细微事物敏感期的宝宝,已经具备行走的能力,大运动和精力动作,身体的协调性都得到很好地发展。为了更好地观察细小事物,宝宝会尝试蹲下、抓握、捏取、行走、站立等一系列动作。而过程中,又促使他各项能力进一步发展。

理解并保护孩子专注探索的行为

如此说来,宝宝的细微事物敏感期是好事儿,家长应该予以理解和支持。要知道,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如果说因为某些因素被耽搁,那么它发生的周期可能会推后,甚至错过。

所以,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行为,更不要阻止孩子探索。比如孩子刚拿起一个小东西,你不由分说就拍打他的手叫他丢掉;或是宝宝还没开始探索,你就主动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对于孩子“捡小东西”的行为,家长应持鼓励和欣赏的态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予他一定的自由探索空间。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认同,就更能激发他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专注程度。

孩子捡了小东西放进嘴里怎么办

宝宝对小物件感兴趣无可厚非,然而让很多妈妈最不能忍受的是:宝宝为什么要频繁地把捡起来的脏东西放进嘴里?

这就要说到宝宝的另一个敏感期——口部敏感期(一般出两三个月开始到2岁左右)。因为两个敏感期重叠在一起,就导致孩子在观察了细小的事物之后,再把东西送入嘴里。

很多家长基于安全和卫生考虑,会阻止、说教、训斥甚至打骂孩子的行为。殊不知,你的“教育”不仅没起作用,反正干扰了孩子专注力的形成和发展,对其未来学习及整个人生都会产生影响。

那么该怎么做呢?重点是帮助孩子分辨哪些物体是安全的。

1岁多两岁的孩子没有安全意识,需要靠大人把控。孩子把脏东西拿在手上,不放进嘴里,不用手揉眼睛,那么就不必阻止他,事后帮助他清理干净即可。

如果看到孩子把小东西或脏东西往嘴里放,家长只需把东西拿掉,并语气柔和地告诉孩子: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能放进嘴里。耐心做好正确引导即可。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微小事物敏感期

孩子对细微事物表现出兴趣和执着,说明他的专注力、观察力、感知力等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正确引导,有助于宝宝更好地发展各项能力,让他变得越来越聪明。

建议做好这5件事:

给孩子创造更多观察和体验机会

机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给他一张纸撕成小碎片,寻找几颗精致的小纽扣,路边找一个蚂蚁洞,在树下捡几片树叶……陪着孩子一起观察,随时回应他的疑问,让他充分地体会到观察的乐趣。

不要打断孩子的专注

如果不涉及到安全问题,不是孩子自己主动离开,家长就不要去破坏孩子的观察过程,尤其是孩子正在专注的时候。当然如果孩子没兴趣,家长也不必为了培养观察力而强行教他认识某些事物。

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

大自然是天然的知识宝库,也是最好的老师。自然界里千姿百态和无穷乐趣,是任何场景下都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陪他一起去亲自寻找并观察一切他感兴趣的事物。

别随意丢弃孩子的“小宝贝”

孩子总喜欢收集一些稀奇古怪的小东西,然后屁颠屁颠地交到你手里保管。千万别随意丢弃孩子的“宝贝”,哪怕是一颗石头一片枯叶,对孩子来说也有别样的意义。我们可以找个小盒帮他存放,以此保护孩子的行为和心理。

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儿

孩子的想象和发现的能力毕竟有限,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他们喜欢的“小玩意儿”。像短线头、小纸屑、小贴纸等这些不具有什么危险性,但孩子却很感兴趣,可以陪着他一起玩。

写在最后

“不要因事小而不为”,当孩子的微小事物敏感期来临,家长要持以积极和鼓励的态度,还可以抓准时机,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和感知力。

孩子的成长有规律,每个阶段状态都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都不会偏离得太远。了解宝宝的成长规律,有助于科学育儿,智慧养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tp/1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