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妈手记丨不要打3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告
案例 一位宝妈说:“孩子老是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地上哭闹。到别人家去就动这动那,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将他痛打一顿。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3岁多。” 宝妈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不良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分析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维诺应对,内心里却没有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怎么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父母的管束。 小康君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气不过动手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常有的情形。那么,父母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1尽量控制不打孩子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很不好!”“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和地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用间接方式惩罚孩子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出去玩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不要在情绪化时打孩子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5让孩子明白被打的原因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不要打3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3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打骂,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小康君嘚吧嘚当父母不得不处罚孩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处罚物品的材质避免过于坚硬; ②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③处罚的地点应具有私密性,以免伤到孩子自尊心; ④勿以威胁、恐吓、辱骂的话语对孩子说; ⑤处罚后,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 育儿常见问题汇总 点击下方关键词,解决宝宝常见病! 丨如何对抗秋老虎丨婴幼儿睡眠困扰丨宝宝含饭不咽丨拯救宝宝头发大作战丨出牙晚丨如何断夜奶丨多汗丨断奶的注意事项丨攒肚丨8种尿液详解丨16种大便详解丨腹胀丨睡姿全解丨幼儿呕吐丨宝宝喝酸奶的注意事项丨磨牙丨益生菌使用方法丨疫苗接种注意事项丨血管瘤丨幼儿急疹丨肋骨外翻丨握拳丨常用药介绍丨急救常识丨咬指甲丨认生期丨脑缺氧丨哄睡妙招丨免疫力丨家庭退热法丨口腔健康丨痱子丨小儿黄疸丨过度喂养丨罗圈腿丨黄昏哭闹丨抚触丨猛长期丨肛瘘丨喂养难题丨流鼻涕丨爬行丨厌奶丨调整头型丨出牙丨眼屎多丨清理鼻屎丨咳嗽排痰丨乙肝丨晒太阳丨把尿丨积食丨囟门丨消化不良丨湿疹丨发烧丨缺钙丨绿便丨手足口病丨便秘丨腹泻丨育儿常见问题合集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咨询育儿问题!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tx/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专家课堂培养宝宝创意思维其实很简单,爸
- 下一篇文章: 有这种手的人,不但脾胃功能弱,还漏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