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授权转载自小花生网(ID:xiaohuashng99)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来自世界教育名著的书摘。这本书的英文名叫Childrn:ThChallng,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引进,中文书名叫《孩子:挑战》。这是本在欧美已畅销50年的家庭教育经典著作,作者RudolfDrikurs(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他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对西方教育界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这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对父母来说,应对孩子的成长的确充满挑战,在《孩子:挑战》一书里,他认为,应对挑战的核心,是“成为孩子的合作者”。

书中,有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的论述,非常有意思。事实上,很多爸爸妈妈都很苦恼,孩子不听话、做错事还反抗,怎么办?对待孩子,在“听任”和“强制”之间,怎么才能把握好度?或者,什么时候我们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该管?

这些,都涉及到家庭中的“权力之争”,书中的分析、案例、对策都很精彩,生动且实用,真的,爸爸妈妈都该读一读!

不论什么时候,

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

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把狗盆洗干净!”妈妈对苏妮说。“什么?凭什么要我洗?”“我让你现在把狗盆洗干净,赶紧去洗!”“我看不到非得是我洗的原因!”“因为我让你去洗!”苏妮耸耸肩,不再回应。几个小时后,妈妈发现狗盆还是很脏,爬满了蚂蚁,她大声对女儿说:“几个小时以前,我就告诉你把狗盆洗干净,你怎么不做呢?你看看,到处都是蚂蚁!赶紧去洗,现在就洗!”

苏妮答应了,妈妈回去做她的事,可实际上苏琳妮根本没有洗。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狗盆还是脏的。这次,她打了苏妮一下。小姑娘吊着脸,不说话也不哭。妈妈说:“如果你现在不马上洗干净,今天晚上你就不能看电视,而且还得提前上床睡觉!我还会狠狠揍你一顿!现在就洗!”“好,我会洗的。”苏妮弯腰拿起狗盆,妈妈转身离开了。可是那天晚上,妈妈发现狗盆还是脏的。

苏妮和妈妈进行着权力之争。妈妈试图强迫女儿按照她的话去做,而女儿则想要表现谁才是自己真正的老板。

类似权力之争的情况现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正在发生剧变。孩子们也能体会到现在的民主氛围,对大人的强加权威感到厌恶,他们向父母“宣战”,不愿意受到控制或支配,让父母对他们的强制成为无效。这场斗争中,孩子们灵活无比,他们不会想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危险后果。这样,家庭变成了一个战场,没有合作,没有和谐,只有怒气和争斗。

帕蒂十二岁,妈妈通过各种方式让帕蒂同意用饭盒带午饭去学校,并且到家以后自己把饭盒洗干净。刚开始几天很顺利,可是有一天帕蒂没有洗饭盒,妈妈发现厨房台面上放着帕蒂的饭盒,里面有剩饭,妈妈非常生气。她对帕蒂指责和说教了一番,帕蒂保证会记得洗饭盒。

可是几天之后,同样情形又发生了。这次,妈妈想:“要用自然结果,不理她。”可是她心里非常生气,想着“要给帕蒂一个教训!”第二天早上,妈妈把帕蒂的午饭装在纸袋里,饭盒还留在厨房台面上。帕蒂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她不满地想:“我绝对不会洗的。”于是,发霉的剩饭继续留在厨房台面上,帕蒂继续用纸袋装午饭。

又过几天,妈妈忍无可忍,对女儿大发了一顿脾气。帕蒂也怒目而视,坚决不洗饭盒。最后,妈妈实在没有办法,把帕蒂拽到厨房,打了她一顿,强迫她把饭盒洗干净。“从现在起,你记不记得要洗饭盒?”妈妈厉声问。“是的,妈妈。”帕蒂回答。可是第二天,帕蒂又留下了脏饭盒。

结果是,妈妈彻底绝望了,就此放弃:“你不能再用饭盒,只能用纸袋子。”“我无所谓,反正我们同学都不用饭盒。”

从帕蒂对洗饭盒开始怠工那天起,权力之争就发生了。妈妈试图强迫帕蒂洗饭盒,虽然她想的是自然结果,实际却是在惩罚——“要给她一个教训!”妈妈隐藏的怒气,帕蒂能感受得到。妈妈并不理解自然结果的真谛,当她把午饭放进纸袋里的时候,自然结果就已经失效了:即使女儿没有合作,妈妈仍在继续为她服务。妈妈可以像平时那样准备好午饭,但不装起来,因为没有干净饭盒,就让午饭放在厨房台面上。同时让帕蒂自己决定怎么做。

自然后果-NaturalConsquncs,是指孩子行为带来的直接结果,大人不参与,比如:下过雨后在水坑里踩着玩,鞋子会打湿;因为挑食不吃午饭,会饿肚子...

允许自然后果的发生,能让孩子直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另外,帕蒂通过行为向妈妈表达她不会洗饭盒的,她宁愿忍受惩罚,也不愿屈服。那么除了让帕蒂自己决定,妈妈还可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呢?

妈妈需要真心不在乎那个饭盒。这是帕蒂的饭盒,如果她不想洗,那她的午饭就没有容器。打帕蒂并强迫她洗干净,是使用暴力让权力之争升级。事实也证明尽管帕蒂答应了,但行为却仍在反抗。帕蒂的反抗让妈妈生气,她感到自己无法支配女儿,想要让女儿明白,她不能违抗妈妈。结果越来越糟。

如果妈妈能够了解帕蒂如此坚决反抗的缘由,这个权力之争就不会发生了。在这个案例中,帕蒂从一开始就讨厌用饭盒,因为初中生很少有人用饭盒带午饭,小孩子才用饭盒。

那为什么帕蒂开始不和妈妈说明白呢?因为一开始妈妈就用各种方式迫使帕蒂答应,结果帕蒂开始利用这件事和妈妈进行权力之争。到了最后,她赢得了战争,妈妈输了。

如果妈妈看到女儿没有洗饭盒,和女儿友善地谈一谈,了解女儿对午饭的感受,就能避免这场持续多日、让双方痛苦的权力之争。妈妈可以说:“我看到你没有洗饭盒,是不是不喜欢饭盒,希望用纸袋?”这样简单的询问,权力之争就消失了。

不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引导孩子发展恰当的言行,而是说我们应该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我们需要塀弃过时的、无效的态度和方法。

五岁的吉米让妈妈伤透了脑筋。妈妈经常对吉米抱怨,也会当着他的面对其他人抱怨。两人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发生争执,无论妈妈怎么说,吉米就是屡教不改。如果妈妈体罚吉米,最多能让他好上很短一段时间,很快又开始了战争。

比如今天,吉米没有正常大便,妈妈已经花了几年时间训练吉米有规律大便。吃过早饭,妈妈让吉米大便,吉米说他现在没有大便,妈妈让他出去玩。中气妈妈把衣服收进衣柜时,闻到了一股臭味。她找了很久,发现吉米竟然把大便拉在了爸爸的帽子里。妈妈冲出去找到吉米,把他拽进房间里,质问他关于帽子的事情,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吉米立刻又尿了裤子。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他当时在挨打。可是,那天吉米连续尿裤子,晚上还尿床。

吉米还是婴儿时,妈妈就对他的大便规律很在意。她对吉米表达出的是:“我要你大便时你就得大便。”而吉米则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我想什么时候在哪里大便,我就什么时候在哪里大便。”他很早就用这个办法击败了强势的妈妈。妈妈和吉米的生活,就是一场权力之争不断持续的状态。除非妈妈明白这个道理,并且知道该怎么做,否则很难改变现状。

很多对训练孩子大小便过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xx/6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