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记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位于长江之滨、秦淮河口的渡江路1号。年4月,为了纪念渡江胜利60周年暨南京解放60周年,建设了这座“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于年4月23日(南京解放35周年纪念日)之际,在挹江门城楼设立了“渡江胜利纪念馆”。当时的展出大厅面积为平方米,各种文物、资料近千件。展馆共有“渡江战役前的国内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百万雄师过大江”、“把红旗插遍全中国”等四个展厅。年4月,为了纪念渡江胜利60周年暨南京解放60周年,在长江之滨又建设了新的“渡江胜利纪念馆”。 渡江胜利纪念馆新馆由“胜利广场”和“主馆区”两部分组成,展馆总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余平方米,室外展场约平方米,胜利广场约平方米,综合配套服务用房约平方米,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纪念馆“主馆区”使用仿木结构的外立面,并做成“木船”形状,寓意“驶向胜利之船”。馆内共展示了各类文物和复制品余件,历史照片余幅。 “渡江胜利纪念馆”馆名为邓小平题写,题词为竖幅,一行,题词时间为年2月12日。据说当时纪念馆报请题写的名称是“渡江战役纪念馆”,先生大笔一挥,将“战役”改成“胜利”二字。在所有的战争纪念馆中,只有渡江战役有“胜利”二字。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位于长江之滨,行走至郑和南路和高古村路的路口向西,便是渡江路。沿渡江路向西行走约米左右,是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南门。在前往纪念馆的各个路口,都可以看到醒目的指示牌竖立在路边。 进入纪念馆南门,可以看见纪念馆的建筑以及“千帆竞渡”群雕的一部分,馆前的草坪上停放的“京电号”小火轮。一条长长的坡道通向纪念馆的入口处。 在入口处一侧的墙壁上,悬挂着展厅布局的平面图。 纪念馆展厅内是题为“伟大的胜利: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史料展”基本陈列,分为“命运决战”、“雄师渡江”、“南京解放”和“今日南京”等四个部分,通过详实丰富的文物史料与亲历者的口述记录,让参观者重新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领略70年间的风云变幻。而在此之前的常设展览是“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纪念展”的陈列,内容分为“风雨苍黄”、“天翻地覆”、“人间正道”和“胜利之都”等四个部分,以渡江战役为主线贯穿全篇,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 进入纪念馆的展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浮雕,画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战士们当年奋勇渡江的战斗情景。 一侧的墙上,是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手稿,“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年4月23日晚,毛泽东在听到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后欢欣鼓舞,写下了这首诗。 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统治彻底覆灭。6月2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崇明岛,标志着渡江战役胜利结束。渡江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 展览的第一部分:命运决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到年2月,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大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各大解放区已连成一片。 从年9月12日至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辽沈、平津、淮海三次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共消灭国民党军队多万人。三大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力量对比,人民解放军已经具备了横渡长江、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的条件。 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全线崩溃,在长江以南也难以组织起系统的防御。蒋介石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于年元旦发表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年12月30日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献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年2月11日,中央军委决定: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渡江作战中“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渡江战役总前委于3月31日制订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实施渡江作战。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尔后向南发展,占领苏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彻底摧毁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此外,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及桐柏、江汉、鄂豫三个军区的部队归刘伯承指挥,占领武汉以北及以东地区,以积极的行动钳制白崇禧集团,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4月3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 展厅内陈列了“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文稿以及当时的请示电、复电等资料。 展厅内有一座“渡江战役总前委五人雕塑群像”,五人雕塑用青铜铸造,高为2.30米,雕塑立在80厘米高的平台上。雕塑从左至右依次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粟裕手拿望远镜,邓小平手插裤袋,刘伯承表情泰若,陈毅手拿怀表,谭震林双手握拳,每人神态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座苍劲有力的雕塑出自吴为山先生之手。 这座雕塑原先是竖立在南京渡江纪念馆新馆的广场前,为年4月23日落成。 全面内战开始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官僚资本高度膨胀,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农村饥民遍野,城市物价飞涨,金融动荡,民众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国民党因为内战消耗了巨量财富,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一片混乱,政府无限制地发行金圆券,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引发了经济的大崩溃。 广大农民为生存所迫,发起“抗粮、抗租、抗捐、抗税”斗争;许多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的抢米风潮;失业、半失业的工人开展反饥饿斗争;学生发动了大规模的游行运动。 年4月1日,南京大专院校的学生和部分教职员工举行大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接受“八项和平条件”,遭到暴徒的围殴和毒打,死亡三人,酿成震惊全国“四一惨案”。 年4月,中共南京市委重建,陈修良任书记,年1月划归中共中央上海局领导。根据中共中央和上海局的指示,南京市委加强了情报、策反工作。在白色恐怖的艰苦条件下,千方百计地获取情报,了解和研究各种政治、军事、经济动态;深入内部,瓦解国民党军,准备和组织起义,进行着特殊的战斗。 位于南京秦淮区磨盘街42号的遗址曾经是南京地下组织的秘密联络点之一,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京市委第一次会议的地点。该遗址原建筑建于民国,为张荣森先生故居。 因为城南地区的拆迁,磨盘街38号至42号都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只剩下两堵灰白色的砖墙,藏身于钓鱼台小学的一片绿化带中间。 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当局开始策划将南京的重点工厂及学校迁移。从年秋冬开始,各种反对搬迁、护厂护校迎解放的斗争此起彼伏。 年4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进行谈判,经反复协商,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谈判最终破裂。 展览的第二部分:雄师过江 渡江战役自年4月20日发起,至6月2日结束,历时43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此役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江苏、安徽两省全境、浙江省大部以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部分地区,奠定了解放全中国的胜利基础。 展厅内展示了“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作战序列表”以及“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序列表”、“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序列表”等历史资料。 展厅内的一角,是一组人民解放军战士的群雕,同时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立体地再现了渡江战役中激烈的战斗场景。 展厅里陈列着当时使用的各种枪炮武器,其中有中国七九马克沁重机关枪、日本九二式步兵炮、捷克7B53重机枪、民国卅一年式六零迫击炮、民国廿年式八二迫击炮、苏联SG-43式7.62mm重机枪等。 同时,展厅内的橱窗里还展示了各类枪支武器,其中有苏联莫辛-纳甘步枪、日本三八式步枪、中国中正式步枪、中国仿毛瑟步枪、德国毛瑟98步枪、日本三八式骑枪和日本卅年式刺刀等。 以及美国M1.30卡宾枪、中国26mm信号枪、德国毛瑟C.63mm冲锋手枪、德国毛瑟C98手枪、比利时勃朗宁M.25手枪、德国奥其斯半自动手枪、西班牙VENUS7.65mm手枪、美国柯尔特M.25手枪、意大利伯莱塔M手枪、比利时SF.32转轮手枪、美国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加拿大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比利时FN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比利时MELIOR手枪、比利时FN·M手枪、中国仿柯尔特M.32手枪、中国仿四三式冲锋枪、美国M39mm冲锋枪、苏联PPS-43冲锋枪、美国汤姆逊45M1A1冲锋枪、捷克VZ.26轻机枪、加拿大七九勃然轻机枪、苏联DP-27型7.62mm轻机枪、日本十一年式轻机枪等。 参加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年3月初至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人民解放军制定了渡江作战的战术原则,从扫除敌人江北桥头堡到建立渡江前进阵地,从思想、物质的准备到战术、技术的演练,从突破江防到纵深追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措施。各部队利用战斗间隙,认真开展战前动员,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坚定“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信心。 年3月上旬至中旬,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参加渡江战役的部队,陆续挺进长江北岸,到达指定集结地,自3月底起,解放军对国民党设置在长江北岸的阵地进行定点拔除。到4月中旬,基本完成作战任务。 在人民解放军紧急练兵的同时,各地党政机关广泛发动群众,筹集粮秣、船只等军需物资,日夜抢修道路、桥梁,按作战需要疏河开坝。编组车船运输队和担架队、挑运队随军服务,做到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粮有粮,有力地保障了百万大军渡江作战的需要。 展厅内陈列了当年的独轮车、小推车、大牛车以及救护绷床等实物。 为保证渡江作战胜利,各部队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敌情,实地研究长江地形、水情,绘制出渡江作战地图。各级指挥机关还组织了观察所,昼夜不停地进行观察,结合实地侦察,掌握了许多重要的情报和长江水文地质情况,为实施渡江作战进行了周密的准备。 随着舟楫的解决,部队在内湖、夹江日夜展开了紧张的水上练兵。组织练习游泳、用船和试制简易的稻草救生圈等活动,使战士们逐渐摸熟了长江的特性。加快训练进度和加大训练强度,各部队从上下船、船只操纵、救生器材试验和各类兵器的水上射击等一般性项目,转入到航渡队形、指挥联络、步炮协同及登陆突破等战术动作。 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0日晚至21日晚,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大军,发起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渡江作战。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一举突破国民党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结束。 在展厅内陈列着一艘木壳帆船,此船是从泰州渔民处征集而来,是年解放军横渡长江时9余艘木帆船中的一员。木船在当时属于中等规模的船只,一次可以运送30多人。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军将北岸的船只全部拖到江南。在备战期间,解放军到江北各地征集船只,共动员船只5万余艘,参战船工达人。 展厅内张贴的许多当时的历史照片中,自然有那幅记录精彩历史瞬间的新闻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这是年4月22日,新华社解放军前线分社摄影记者邹健东,注意到波澜壮阔的江面上,一个划船的小姑娘,迸发全身力量使劲划船,背后的大辫子随着动作前后摇摆,身影秀美,而船上的战士们则坐列有序……,于是他不失时机地按下了相机的快门,拍摄了这张照片。 这位划船的小姑娘叫颜凤英,船上还有她的妹妹颜根兄坐在她的前面,准备随时接替她划船。姐妹俩为宝应广洋湖乡杨林沟村人,小名叫大根兄、小根兄。父亲颜德发共有5个儿女,作为长女、次女的姐妹俩,从小就跟随父亲风里来、浪里闯,靠船运维持生计。渡江战役前夕,颜家的船被宝应地方政府征集为渡江船只。在渡江前的一个月里,年仅20岁和18岁的大小根兄,和父亲一起随部队接受战前训练。 渡江战斗打响了,颜家船上坐的是三野二十军五十八师两个班战士,船乘着夜色直驶南岸。她们和父亲凭借出色的驾船本领,很快抵达扬中,第二天下午又顺利渡过扬中的南夹江。 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姐姐大根兄更名为颜凤英,远嫁苏州吴江农村,妹妹小根兄在本县射阳湖镇王坤村,几十年来姐妹俩都过着清贫的日子。 位于扬中市新坝镇栏杆桥码头的“渡江文化园”中,现在有一座“我送亲人过大江”的主题雕塑。 江浦、浦镇、浦口合称“三浦”,是渡江战役发起之前长江北岸唯一尚在国民党重兵把守之中的军事据点。4月21日零时,人们解放军第35军发起进攻,经数小时激战,第师攻克了江浦县城。至22日下午,夺占浦口,已经可以隔江眺望对岸的下关。 年4月23日晚,第35军第师的5名侦察员乘小船渡江抵达南岸,为部队渡江寻找船只。在中共南京地下组织的协助下,找到了国民党首都电厂的钢质蒸汽船“京电号”。 年4月23日凌晨,人民解放军三野35军师的名解放军指战员作为渡江解放南京的第一支部队,在“京电号”小火轮上架起数挺机枪,从江北浦口码头出发,冒着南岸射来的密集炮火,单船劈波奋勇向前。这艘20多米长的钢制蒸汽船,由此翻开了最具传奇色彩的一页。 渡江胜利纪念馆入口前的下沉式广场上,“停泊”了一艘船身斑驳的黑色小火轮,它就是有着“渡江第一船”之称的“京电号”小火轮。渡江战役期间,这艘“京电号”不仅载着第一批解放军先遣部队最先渡过长江,而且据说邓小平、陈毅等也是乘坐此船抵达中山码头的。“京电号”前后共运送1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渡过长江,被誉为南京“渡江第一船”。 渡江战役发起后,人民解放军第35军于4月22日清晨解放三浦地区。4月23日晚,第35军师先头部队进入“总统府”并将红旗插上门楼,标志着南京解放。 展厅内的一侧墙上,是陈逸飞、魏景山作的油画《攻占总统府》。画面着重塑造了一组普通战士群像,他们在“总统府”楼顶,扯下千疮百孔的青天白日旗,挥臂展开红旗升上旗杆,广阔的背景硝烟弥漫,远处南京城的建筑尽收眼底。 4月23日,第35军连夜过江,在中共南京地下组织的配合下,迅即占领了南京各战略要地。4月24日,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队进入南京城,南京各届人士纷纷走上街头迎接解放军入城。闻此喜讯,毛泽东主席挥毫题写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展厅内悬挂着一幅题为《煦园曙光》的油画,为陈坚所作。油画描绘的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步入总统府的场景,左起分别为: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地面上都是杂乱的纸张…… 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后,对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的国民党军实行了钳形合围,于4月28至29日在郎溪、广德地区将国民党军6万余人包围歼灭。5月3日至7日,相继解放了杭州、贵溪、上饶、金华等城市并控制了浙赣线。5月12日,上海战役发起。经过激战,27日解放上海。6月2日,崇明岛解放,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渡江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广大地区,为继续向全国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渡江战役中解放的主要城市有:4月22日,江阴;4月23日,南京、镇江、无锡、常州、芜湖、安庆、贵池、东流、至德、彭泽;4月25日,宜兴、溧阳;4月27日,苏州;4月29日,乐平、景德镇;4月30日,屯溪、休宁;5月3日,杭州、贵溪、万年、德兴、弋阳;5月14日,鄂城、黄石、大冶、阳新;5月16日,武汉、汉口;5月17日,武昌、汉阳;5月22日,南昌;5月27日,上海;6月2日,崇明岛。 展览的第三部分:南京解放 年4月23日,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获得新生,新华社发表的社论《庆祝南京解放》中指出:“南京的解放正式地表示了国民党统治的灭亡”。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电贺南京解放的电文中写道:“国民党反动统治从此宣告灭亡,江南千百万人民迅即重见天日,全国欢腾,环球鼓舞”。 随着南京的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很快诞生。年4月底5月初,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相继产生。新生的人民政权为迅速恢复生产,将南京这座在过去臃肿庞大的特殊消费城市,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新型的生产城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年4月28日,“为保障全体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安宁,确定革命秩序”,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刘伯承、宋任穷分别担任正副主任。随着工作的进行,市军管会各部门工作逐步纳入市政府的治理轨道。 年5月1日,中共南京市委成立,刘伯承任书记,宋任穷任副书记,常委由刘伯承、宋任穷、张继春、陈修良、陈士榘等人组成。 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刘伯承担任解放后第一任南京市长。市政府成立之初,设秘书处、人事处、行政处,下辖13个区。10月1日,南京市由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为全国13个中央直辖市之一。 年5月1日,中共南京地下党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共多人举行会师大会,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刘晓等同志在会上发表讲话。同日,全面接管工作开始,共有人参加接管工作,按照中央和华东局关于“各按系统,原封不动,自上而下,先接后分”的指示,确定了具体工作方针。接管工作大体于5月底结束。 展厅内悬挂着一幅题为《会师》的巨幅油画,那是在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大门口的台阶上,站着许多穿绿色军服的军人,其中有邓小平和刘伯承,而在在油画的左前方,一位身穿红色旗袍的中年女子正在与一位军人紧紧握手,显得十分突出。红衣女子烫发,穿黑色高跟鞋,戴一副金丝无框眼镜,端庄典雅…… 解放之后的南京人民沉浸在欢庆胜利的喜悦之中。年7月6日,南京在新街口举行盛大阅兵式。 年7月7日,南京举行30万人大游行,庆祝宁、沪、杭等地区解放。10月2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南京军民50多万人举行盛大游行。 展览的第四部分:今日南京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纪念馆中有很多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珍贵实物。其中有一幅比例尺为1:万的《江苏分县详图》,是粟裕在渡江战役指挥作战时使用的地图。 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是革命的恢弘篇章,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就是这段历史的展现和珍藏。 沿着一条长长的坡道,走出展览大厅,来到渡江胜利广场。 渡江胜利广场一侧的草坪上停放着一些当年的坦克。 渡江胜利广场上矗立着大型群雕“千帆竞渡”。 在群雕近处的地面上,建成时曾经有过一块关于“千帆竞渡”大型主题群雕介绍说明牌,内容为:“千帆竞渡”群雕由49根高度不等、五角星截面的红色金属柱体有机构成。最高柱体为49.米,象征着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分作6组,寓意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沿江展开,形如数组风帆,又似风展红旗,仿佛在浩荡长江里,百万雄师千帆竞渡,势不可挡,恢弘壮阔。 整个群雕共分为六组,呈红色直线柱体形式,拔地而起屹立于长江之滨、秦淮河口,六组大型风帆造型的红色群雕沿江岸绵延米,柱体截面为红色五角星。其中最高的一根红色立柱长49.米,象征着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让人们回忆起当年千帆竞渡过长江的宏伟场景。 “千帆竞渡”群雕由吴为山先生领衔设计创作并最终完成。群雕从唤起人们对波澜壮阔历史回忆的“风帆”入手,以柱杆的排列组合构成风帆与桅杆,通过“排阵”而达到造型的壮阔与不可阻挡之势。雕塑主体由49根高度不等的柱体有机组成,色彩为“金陵红”,最高的柱体为49.米,最低的为2米,分6组拔地起立于江边,形如数组风帆,又酷似风展红旗。雕塑以直线柱体形式,体现坚强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49根钢柱倾斜的角度从1°到18°不等,微斜的角度,有一股冲破地心引力的上升感和冲击力,恰如进行曲一般铿锵有力,同时带来一种强烈的是视觉动感。 整个雕塑以直线柱体形式,体现坚强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柱体以五角星为截面,在光照下产生丰富的层次色调和强烈的对比。柱体顶面采取斜切,使五角的截面从低处仰视更为鲜明。雕塑中心部分的五根柱体以国旗的五星排列,主题鲜明,主次分明。雕塑的色彩采用“金陵红”,色彩沉稳之中饱含着自信与昂扬,强化了胜利的主题,展现的是共和国血染的风采。 在浩荡长江的波涛声里,雕塑富于律动与生命。走近广场的观众穿梭于柱杆之间,视线可以顺着2米高的桅杆逐势而上,继而达到最高点,它使人近距离感受作品排列组合的秩序美与高耸巍峨的气势美,体会“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节奏美。 “千帆竞渡”群雕俯视,只见六组雕塑排列有序,似乘风破浪的船帆?似迎风招展的红旗? 雕塑柱体的底部灯射,由下而上,由明到暗,与闪耀的五星相呼应,光体崭然,雄踞江岸,俨然浩瀚历史时空中的闪亮灯塔。到了夜晚,49颗红色五角星连同49根大型红色立柱在江边闪耀,犹如灯塔指引,又似连天烽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zl/5039.html
- 上一篇文章: 您真的懂宝宝吗宝宝的这些异常信号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