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三句话,却在育儿最艰难的时候拯救了
经常有妈妈给我留言说:大J,每次自己带孩子心情不好或者特别累的时候,我就从你文章里汲取力量,看你的故事好励志。但其实我也不是天生就准备好当母亲的人,怀孕时我甚至连一本育儿书都没看过,如果女儿不是紧急28周早产,一路hard模式,我相信我不会变成现在的自己。女儿长大了,现在看待各种问题也能想得更通透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回忆里曾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的3个故事,也总结了三个关键词给大家这三句朴素的话语,在我初为人母的那段岁月“拯救”、治愈了我。1、我母亲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我也曾是个菜鸟妈妈,只要小D一哭,只会抓瞎,更不要说想起书里讲的道理了。有一天,我带小D去家楼下的游戏室玩,那天里面就只有一个1岁多的孩子和一个大学生保姆。他们玩了一会,大学生提醒男孩要走了,结果小男孩不乐意了,立马躺倒在地上大哭耍赖不想走。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目瞪口呆,那位大学生处理的方法就和我当时刚看完的《这么说,孩子才会听》书里说的几乎一模一样:陪伴-共情-命名情绪-说明理由。大体是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陪着你,等你冷静下来。嗯,你真的很生气,非常生气,不想离开,但是我们必须走了,我们要去超市买菜。如果你还想玩,我们可以下午午睡以后再来我真的太惊讶了,我敢肯定她没有孩子,但她做起来非常自然。于是我好奇地问,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做的啊?女生愣了一下,好像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回答,“我也不知道啊,我母亲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说实话,彼时的我,身上还有不少以前工作学习时带着的浮躁和小聪明,翻翻书,总希望找些捷径或者期待孩子慢慢大了自己会好。而且那时自己还有点心高气傲,每次带娃受挫了,我还会自我安慰,我就是上班的料,带娃不行。那天,这个大学生的这句话,却让我震撼了,第一次我认识到了作为母亲的使命感。原来我现在怎么对待小D,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这几年,也许可能会是几代人。我当时想象过,等小D长大了,也有了孩子了,她也许就不需要像我现在这样辛苦地去学习那么多育儿知识,执行时还各种别扭。她只要回想一下,我当时是怎么对待她的就好了,就像这个大学生一样,一切自然而然。这个想法的确透着一些幼稚的理想主义,但正是这样的一种理想主义,或者说是使命感,让那时的我踏实了下来,愿意沉下心去学习各种育儿知识。直到“习惯成自然”,当思考学习成了习惯后,真的就慢慢越来越轻松了。所有的“静待花开”背后都是我们的“默默耕耘”作为基础的,也许我们现在的努力,还可以影响几代人的。靠着这个信念,我一路走到了现在。2、你必须要试一试,妈妈也是人,也要有自己的生活我特别喜欢跑步。但刚有小D时,我每天早上只能推着她去公园散步一圈,看别人跑步干羡慕。我知道有跑步专用的宝宝推车,但我想:跑完后回家洗澡(当时我一个人带娃),小D怎么办,不得一直哭啊?有一天早晨,我在中央公园遇到了我家邻居,她推着两个孩子在跑步,看到我后就停下来打个招呼。我当时脱口而出:你这样跑步,回家后要洗澡,你孩子们怎么办?这个问题她似乎从来没想过,被我问了后一愣,想了想,告诉我,大的我就让她坐餐椅吃点心,小的我就放进摇篮里,放好音乐,她自己就可以玩一会啊。然后她补充了一句,当然,洗澡时间肯定不像以前那么长了,但是绝对是可以做到的。说完,她又跑了起来,跑了几步后,回头冲我喊了这样一句话,你必须要试一试,妈妈也是人,也要有自己生活的。后来我入手了一辆跑步用推车,每天早上我可以推着小D去跑步。回家洗澡时,小D哭吗?一开始有一点的,我就只能开着浴室门,时不时从浴帘里和她玩捉迷藏。后来这也变成她的习惯了,每天早晨都会自己和我说,陪妈妈跑步。这句话教会了我融合。我们总说“平衡”,工作生活平衡,带娃和自己生活平衡,平衡其实容易误导,因为一旦我们谈平衡,我们就会想到的是把两者分开,是个替代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因为要带娃,我不可以运动了;因为要带娃,我们不能出门旅行了;因为要带娃,我好久没外出吃饭了。而我的邻居教会了我,孩子不该是替代我们原来的生活,相反,孩子的到来应该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融合一定不完美:比如我带着小D跑步后的洗澡不再是舒适的泡澡了;比如我家6点半以后就逐渐进入“安静状态”,让小D入睡;比如出门旅游一定不能说走就走了,选择的目的地也一定更加适合小孩。但至少,我们以前有的生活并没有完全坍塌,整个世界并不是只有孩子。这就是融合:你迁就一点我,我迁就一点你,大家慢慢重新适应,打造一个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新的生活秩序。3、“你不对她负责,但你得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小D曾经厌奶很厉害,只要坐到喂奶姿势就会大哭打挺。那段时间我就像个情绪失常的人,有时一定要强迫她吃下去而对她凶;有时跟着她一起哭;有时就放狠话:不管了,不吃拉倒……可是,天啊,那时她才6个月,哪明白这些啊,只知道有个对她又哭又笑喜怒无常的妈妈吧。后来喂养康复师观察了我几次喂奶的情况,告诉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不吃奶,不是因为你,你不需要负责;但情绪失控是你自己的问题,你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我第一次明白界限的含义。当了妈妈后,自己真的变得有点“神经”:她不吃一顿奶,我会着急上火;她一开始总是拇指内扣握拳,我就天天担心预想着那些最坏结果;她傍晚大哭,怎么哄也哄不好,我也跟着哭……因为爱,我变成了一个界限不清的母亲,我搞混了哪些是“我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孩子不吃奶,我再难过再着急再生气,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是她的事,我是无法控制的;那属于我的事是什么呢?那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去学习知识,看看有什么改变途径。这些才是我自己该负责的。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在练习如何划清我和小D之间的“界限”。一开始很难,我当时每晚都会做心情日记,就是记录自己当天发生的事情,反省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事?哪些是我越界的事?记录的多了,我发现很多育儿过程中的焦虑发怒等等的负面情绪,归根到底,无非就是我们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bq/9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开心笑话孩子一生出来就紧握拳头,一直笑个
- 下一篇文章: 比秦皇陵宝贝还多的帝陵,里面可能藏着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