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隋唐五代服饰(一)

隋唐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标志的服饰文化也大放异彩。当时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多民族地区——西域,在唐政府的有效管理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服饰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唐朝以开放的胸襟吸纳世界各地优秀文化,也把唐朝卓越不凡的精神远播西域各地,西域各民族独特的着装风格,被内地追逐时尚的人们竞相效仿。“回鹘衣装回鹘马”被中原诗人名家吟咏赞叹;西域各民族在相互学习与效仿中,吸纳着四方的优秀文化因素,展示出不凡的威仪和雍容的气度。从新疆考古发现的俑类、绢画、壁画等唐代艺术作品中可以窥见到西域男女服饰的风采,特别是西域女子五彩缤纷的化妆习俗和多姿多彩的发式特色。

公元年,唐朝在吐鲁番地区设置西州都护府后,西州实行中原的典章礼仪制度,服饰在内的生活习俗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族男子喜欢戴幞头、穿圆领袍和裤装、武士穿着盔甲战服;妇女外出戴帷帽,幂?等帽饰,平时多穿襦、裙装。少数民族喜欢戴各式帽子,穿翻领或圆领长袍和裤子,脚蹬皮靴,表现出唐代西州各族居民服饰文化的风貌。

大约公元3世纪末到13世纪前后,佛教在龟兹盛行,建窟造寺。出现在龟兹壁画中的供养人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龟兹人的穿着服饰。

彩绘胡人牵驼木俑

唐(公元~年)

高56厘米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用木料分别雕出胡人头部、躯干、手臂和腿脚,再以胶粘合而成。胶合成型后施以鲜明的彩绘。胡人佣浓眉、深目、高鼻、八字胡微翘、下颌留须一撮。

胡人俑穿着的服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头戴高耸的白色尖顶帽,帽檐外翻,露出红色帽里。尖顶帽两侧,绘有红色菱纹图案。身穿蓝色掩襟长袍,翻开的衣领角上绘有蜜蜂树草图案的红地绿花衬里。腰系黑带,足穿高黑靴,双手屈折向前紧握,作牵引驼马状。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三彩俑中,也可以看到穿这种翻领胡服的装束。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艺术珍品。

泥塑高髻胡人头像

唐(公元~年)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号墓出土

通高26.8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是由泥塑堆雕而成,其肩部以下则用木料只砍削出无双臂的上半身。头顶为前扁后高的圆形幞头,幞头的扎带结从幞头根部斜伸而出。额窄而修长,眉骨上耸,双目似三角形,额骨突隆,胡须朝上撇,下颌蓄花白美髯。这是一尊典型的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老年头像。

老人戴的幞头,起源于北朝时期,是古代中原汉族人民的主要头饰。戴幞头的少数民族形象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表明中原服饰对西域的影响。

宦官俑

唐(公元~年)

高34.5厘米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宦官俑头戴黑冠,身穿黄色菱格纹绮长袍,腰束黑色纸带,脚穿乌靴,翘嘴瞪眼,面目可憎,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宦官的阴险奸诈。

这种木俑是用于表演傀儡戏的道具。但衣着真实,宛若真人。唐代文人罗隐在《木偶人》一文中谈到傀儡的制作说,“以雕木为戏,雘之,衣服之。虽狞勇态,皆不易其身也”。这件木偶人俑与唐代文献记载的傀儡十分相同。傀儡戏表演的内容,大多来自历史典故或现实生活,是表演歌舞、戏弄以娱乐世俗的,十分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宦官俑翘嘴瞪眼,表情滑稽,再现了“黄衣使者”欺上媚下的丑陋形态。也有学者认为,这些绢衣木俑主要用于丧葬仪式中的“丧家乐”。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泥俑

唐(公元~年)

通高42.5、马长28、4厘米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

手工泥塑,彩绘。仕女发束高髻,额间花钿,上身穿白色小花纹襦衣,下穿黑色树叶纹图案的绿色长裙,裙上端高及胸部。足穿黑靴,头戴高顶帷帽,骑在鞍马上。

据史书记载,这种帷帽流行于武则天时期,一般认为帷帽是在幂?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其主体是用一种质地较硬的藤条或席片作骨架,上面绷上布帛,再在它的檐上加缀一圈长短与人颈部相等的纱网,就成了帷帽。它不能像幂?那样“全身障蔽”,只能遮住面部而已。

            

彩绘仕女木俑

唐(公元~年)

高54厘米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仕女木俑为彩绘木雕,彩绘大部分已脱落,但还可以看出木俑穿着的服饰款式。上身穿浅绿色地小花宽袖衫,外套蓝地白花短衫,下身穿红地树叶黑蕊长裙。双手作拱状,粗眉细眼,高鼻,头梳高发髻,体态丰腴而不臃肿,表现出唐朝妇女娴雅恬静的美。该俑雕刻手法细腻,全身比例匀称适度,仕女形象栩栩如生。

            

双髻彩绘侍女泥俑

唐(公元~年)

高31厘米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该俑头发梳成丫髻,白皙的脸上画有细长弯曲的眉毛,丹凤眼,小鼻小口,抿着小嘴忍俊不禁的样子,显得十分可爱。身穿绿色圆领袍,下穿白色长裤,右手置于右肩上,左手置于腰带部位,好像抱着什么东西。

圆领袍是唐朝男装中最为流行的服饰,它和幞头、靴子成为当时男子的套装。

该俑穿着的绿色圆领袍,无疑反映出唐代女子女扮男装的流行时尚。这种女着男装的风尚,主要受西域的影响。《洛阳伽蓝记》将于阗国“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

            

黑人百戏俑

唐(公元~年)

高12厘米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由细泥捏塑再施彩绘而成。圆头圆脸,头发短而曲卷,大耳,皮肤黝黑,厚唇紧闭,大眼有神,皂白分明。上身裸露,下穿一条橘红色的短裤。右臂向上抬起,手握拳内弯。左臂弯曲于左大腿前,也握拳与右手相对应,手中均有孔,似握有物,已经遗失,现手中所持之棍,是修复时所加。右腿直立,左腿呈弓形,左腿翘起搭在右腿面上,可以看出正在手执木棍作舞蹈动作。该俑身材比例均匀,肌肤圆润,体魄健全,姿态优美,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人物神态活泼生动,特别是歪头流盼的目光尤为传神。

            

男舞泥俑

唐(公元~年)

通高15.5厘米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

头戴黑色幞头,面目清秀,身穿浅红色圆领长袖袍衣,腰系皮带,脚蹬皮靴,右手向上斜伸高举,左手弯曲上举,显然是在进行舞蹈动作。

唐代的舞蹈主要分为健舞、软舞两种,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该俑看来动作幅度较大,应属于健舞。

            

彩绘仪仗俑

唐(公元~年)

高33厘米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号、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仪仗俑用多种色彩描绘出盔甲服装。都为站立姿势。武士头戴兜鏊,身穿长及膝部的铠甲,双手合于胸前握紧,作执兵器状,显得威风凛凛。唐代十分重视铠甲的制作,主要供步骑兵使用。据《唐六典》记载,铠甲的种类有十三种: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阿斯塔那出土的这三件彩绘俑,为随葬仪仗俑,所穿的服装应是绢甲。绢甲是用绢帛之类的纺织品制成,虽不及铁甲那样威猛,且不具有防御能力,但其造型美观、结构轻巧、多为武将平时服饰和侍卫服饰,以体现皇家军队的威仪。吐鲁番西州时期的地方部队也穿这种军服。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tp/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