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纪行——拉萨四月下旬,江南已入春末夏初时节,复旦校园里香樟树已顶着华盖般树冠,尚显嫩绿的梧桐树叶也铺满了枝桠。此时,数千里之外的西藏仍处于乍暖还寒的初春,高原上的小草在料峭寒风中瑟瑟发抖。而我们因工作关系开始了长达近三周的西藏考察。当飞机快要抵达拉萨贡嘎机场时,透过舷窗但见群山层叠,满目枯黄,心里甚为纳闷,这可是雪域高原啊,说好的冰清玉洁的连绵雪山呢?面对我们的疑惑,来机场接我们的西藏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系其美多吉教授解释道,这一带山地较为低矮,大约四千米以下,一般不会有常年积雪,自然植被也十分稀疏。果然我们也只是在从机场到拉萨路过雅鲁藏布江河谷时看到人工种植的林木。抵达拉萨城区,入住位于大昭寺附近的慈渡酒店。一个整洁干净,有着浓郁藏族风格的小型旅馆。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由此步行即可到达大昭寺、八廓街,尤其顾虑我们抵达拉萨后会因高原反应无法步行太远。入住之后,才发现这里既可以坐在位于六楼餐厅露台上眺望不远处的布达拉宫,还可以去酒店附近的民居、各色小店及餐厅领略浓浓的藏族风情。而酒店对面那个小学校,在我因高原反应卧床不起时,窗外传来藏族小朋友朗朗的读书声,也减轻了我的病痛。到达当天晚上,我是在极度痛苦的高原反应中度过的,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但第二天高原反应的症状就缓解不少,虽然仍然虚弱,但已经可以起来行动了。因此,下午其美多吉教授就带我们步行到八廓街,参拜赫赫有名的大昭寺。从狭窄的小巷转过街角,就看到著名的玛吉阿米酒店。玛吉阿米传说是以情诗名世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人,不过著名藏学家沈卫荣教授曾专门撰文纠缪,但这丝毫不影响玛吉阿米洒店的生意。特别是在内地游客心目中,这里俨然已成为拉萨的地标之一,很多人专门到此一游,酒店内常常人满为患。可见,人们并不在意历史事实,更愿意相信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真纯美好的爱情。过了玛吉阿米酒店不远,便是大昭寺。大昭寺在拉萨城市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有所谓的“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历史上它的地位曾远高于不远处西藏标志性建筑的布达拉宫。大昭寺修建于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期,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初期,相当于唐初。大昭寺修建的目的是为安置松赞干布的王妃尼泊尔赤尊公主所携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因此大昭寺最初的名字是藏语寺庙之意,发音为“祖拉康”。不用说,这显然是拉萨之名的来源。相传当时这里是一片湖泊,为了修建寺庙,用羊驮来泥土填平湖泊。而这个故事在大昭寺里的壁画中也有表现。下午时分的大昭寺门前熙熙攘攘,许多藏民在门前虔诚地嗑长头。我们依藏传佛教的习惯进门后按顺时针方向参观,一路上有其美多吉教授介绍。其美多吉老师专业是地理学,专攻历史地名与水文学,曾在我们史地所做过拉萨城的起源与空间结构的报告,对于大昭寺的每一个部分及其背后的史实都熟谂于心。大昭寺经堂内的壁画与屋顶的装饰精美绝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因绘画材料是用矿物颜料,历经百年色彩艳丽如新。多年前我曾在青海乐都的瞿坛寺内看过类似的壁画,当时因过眼的东西太少,颇受震撼,回来后念念不忘。现在看来真是少见多怪了。除了壁画外,目前大昭寺内最为珍贵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这尊佛像先是安置在专门为它修建的小昭寺内,后来与先于大昭寺内安放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对调。可惜因为临近闭馆,安置这尊佛像的经堂已经关闭,我们只能透过栅栏瞭望一下这尊珍贵的佛像。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与汉地佛寺结构不同,大昭寺经堂内部嵌有许多小型的佛堂,内供有不同的佛像,佛像前供奉着酥油灯,颇像欧洲天主教堂内的小型祈祷室。每位进入佛堂的藏族依次参拜佛像后,随其心意或为酥油灯添加酥油,或奉献数量不等的钱币,面目和善,态度谦恭,在经堂中安静地祈祷着。转出经堂后,看到天井内许多喇嘛三三两两一组,或坐或站,站着的喇嘛不时跳起,然后右手握拳猛向下劈,砸向左手。大概是看到我诧异的表情,其美多吉老师解释说,他们是在辩经。我才想起以前看文献,讲到藏传佛教的因明学十分了得。因明学,来自印度,最初是指古印度的辩论术,后来成为佛教学术的重要部分,而藏传佛教中因明学是很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喇嘛在用所学的经文练习论辩,仪式感很强。从天井式的庭院西侧一个狭窄的楼梯上到二楼平台后立刻豁然开朗,大昭寺四座金顶在东侧一字排开,错落有致。鎏金屋顶在午后的阳光中灿烂夺目、富丽堂皇。这几座金顶分别建于十四中期到十七世纪。而从二楼平台上向西北方向远眺,可以清晰地看到布达拉宫红白相间的宫殿群。大昭寺大门左手不远处,有两块用玻璃围起的石碑,南面的那块就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据说此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唐长庆三年(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碑,讲的无非是唐蕃友善、汉藏一家之类的话。但因年久风化缘故,上面的字已很弥散莫辨。出了大昭寺,我们一行沿八廓街返回宾馆。这也是藏族平素转经之路。拉萨的中心在大昭寺。大昭寺的中心是佛堂里的释迦牟尼像。因此转经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为中心,分为内圈、中圈和外圈。内圈藏语称为“囊廓”,即沿大昭寺内的千佛廊绕觉康佛殿一圈;中圈,又称为“八廓”,是沿大昭寺外围的商业街八角街一圈;外圈又称“林廓”,是绕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一大圈。一般转经者和游客多走中圈,因此八角街上小店林立。这些小店大多很有特色,出售一些藏族风格的商品。与许多景区的商店不同,八角街上的商店也卖一些当地百姓需要的日常用品。我们看到出售的藏式服装,质地很好,而且拉萨城内的藏族妇女大多也保留着穿民族服装的习惯。除了商店外,八角街上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机构。像著名的清驻藏大臣衙门就位于八角街上。或许是因为游人稀少的原因,这里显得十分清静雅致。

到布达拉宫是在离开拉萨的前一天。之所以选在这天,是因为深受高原反应之苦,我怕自己体力不支,不敢冒然去总共十三层、一百多米高的布达拉宫,甚至一度想过放弃参观。但前一天去过的队友们回来后,对布达拉宫赞不绝口,劝我无论如何一定要去看看,否则后悔终身,甚至有两位自告奋勇要陪我再去一趟。为此,我决定离开拉萨前一天上午去一趟。

在布达拉宫门前广场,我们找了一位名叫尼珍的藏族女导游。尼珍略显瘦弱,汉话流利,表达也很顺畅准确,但令人奇怪的是带有一点点外国腔。后来才知道,她是日喀则人,高中毕业后考上位于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但因家里穷,不能供她到外地读书只好放弃。她只身一人到拉萨打工,工余到布达拉宫参拜时看到许多导游,受到启发,觉得从事导游职业不仅可以继续读书,同时也可以把藏族文化介绍给外来游客。十多年前,西藏的游客还是以外国人为主,导游主要用英语讲解。因此,尼珍就白天打工,晚上读夜校学英文,最终拿到了英语导游的资质。再到后来,内地游客增加,才开始练习用汉语讲解。或许是因为藏族对佛教有着虔诚的信仰,尼珍在随后三个多小时的讲解中,没有内地导游惯常采用的野史与传说,主要是介绍与布达拉宫有关的史实和展示的器物、壁画,语言平实,确实让我们对藏族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进到布达拉大门内,面对这已刻入脑海内著名景色,我迫不急待地拿出手机要拍照,尼珍说,别急,我带你们到一个最适合拍照的地方。果然,她选的地方可以把布达拉宫的全景收入。拍好照后,我们便开始缓步登去往布达拉宫的坡道,缓坡的左手有一处名为羌仓的小屋,据说这是专门贮酒的所在。布达拉宫建在拉萨城北的红山上,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拉萨城。它是吐蕃历史上最重要的赞普之一松赞干布在把政治中心从发源地山南迁往拉萨时修建的王宫。松赞干布在此体国经野、分官建制、立法定律,以拉萨为中心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政权。但到了九世纪后期吐蕃王朝崩解,随后的历代政权不再把政治中心设在拉萨,因此布达拉宫沦为大昭寺附属的一处宗教场所,直到年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拉萨再次成为整个藏区政教合一的中心城市。政权稳定后,五世达赖喇嘛决定重建布达拉宫,年开始修建,三年后的年完工,五世达赖就把自己的行政办公场所由哲蚌寺迁到这里。由于这一时期修建的宫殿外表以白色为主,故称之为白宫。五世达赖喇嘛因为借助蒙古固始汗和满清顺治皇帝之力,在他统治西藏时期无论是政治势力,还是经济实力都达到了顶峰。因此他圆寂后,以修建他的灵塔为中心,在到年间再度在白宫上进行扩建。由于新扩建的这部分建筑外表涂成红色,因此称为红宫。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时和圆寂后又在红宫上和山脚下再增建了部分建筑,布达拉宫的修建才算是最终完成。从山脚处拾级而上,红白两色的布达拉宫古朴庄重,特别是适应高寒气候的厚重外墙更加重了这样的感受。传统的藏族建筑一般以黑、红、白三色为主,因为在藏族文化中,这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三种美德:黑色意味着勇敢,红色代表着智慧,白色是善良。布达拉宫也不例外。布达拉宫的入口处也如汉地佛寺一样,绘有四大金刚。穿过这个门廊是一个藏式庭院,藏语叫德央夏,也就是东庭院的意思。这是过去布达拉宫在各种节日时举行大型演出的地方,或表演藏戏的地方。位于庭院西侧的大窗是达赖喇嘛和一些重要的官员观看表演的地方,一般官员则是从东侧的僧官学校上的窗户上观看。庭院南北两侧的两层小楼是官房,下面是贮存供整个布达拉宫所需茶叶的库房,因布达拉宫整体修建在山上,因此官房下的库房据说有四层。在此拍完照后,尼珍叮嘱我们,这是最后一个可以拍照的地方,布达拉宫里面严禁拍照,我们只好收起相机。但想想也好,这样可以专心参观,不必再分心选取角度拍照了。布达拉宫内收藏有历代达赖喇嘛所存宝物,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馆与珍宝馆,据称宫内珍藏有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还有各类精美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珍贵文物7万多件,典籍6万余函。在随后三个多小时的观赏中,真可谓琳琅满目,如行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当然也无法一一详述,曲尽其妙,只能抽取其中几个笔者认为最有特点的地方简单介绍。进入白宫后,首先通过的是绘制着精美壁画的门庭,藏语为松格果觉。事实上,布达拉宫各处的壁画都精美绝伦,但这里比较特别的是,北侧墙壁上绘有松赞干布时期的布达拉宫全景图、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奠基图和阿底夏尊者入藏宏法图,东壁绘有唐初长安城示意图和唐廷五难吐蕃婚使图,南壁则有五世达赖致全藏文告及他的双掌印。可见,这里的壁画重点在于宣扬布达拉宫不同时期建造者的丰功伟绩,其强化布达拉宫以及达赖喇嘛在藏区统治正统性的意图昭然若揭。不过,这也间接为我们保留下唐蕃时期交往以及佛教入藏的史实,历史文化价值重大。

另一处是位于红宫顶部的金顶群。这里自东而西分别是九世、八世、七世、十世、五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金顶,外加布达拉宫主供佛殿的金顶,一共是七座金顶,均为铜质鎏金制成。这些金顶在高原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金光闪闪、眩人眼目,格外壮观,相形之下,大昭寺的金顶不免有些逊色。其实,不唯金顶显示出藏传佛教的富丽壮观,这几位达赖喇嘛的灵塔也是富丽之极,塔座与塔身上嵌满了各式珍奇珠宝。

布达拉宫金顶(明信片)

如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建于年,塔高12.97米,塔基宽7.83米,耗黄金两,塔面镶嵌金刚钻、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天珠、猫眼石以及各类世间奇珍异宝约十万颗,塔内藏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子等圣物,此外还有鎏金佛像若干,是所有达赖灵塔中最高大华丽的一座。在红宫顶部的南侧是坛城殿。这里有七世达赖喇嘛在年亲自设计制作的三座坛城:密集本尊金钢坛城、胜乐本尊金钢坛城、大威德本尊金钢坛城。制作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是密宗本尊及其眷属聚集的道城,为防止魔众侵入而修建的。这三座坛城均是铜鎏金为坛,纯金为城,外而再镶嵌各种宝石,繁复富丽中不失精巧。以前曾见过有僧人用各色矿砂在桌面上绘制坛城,这次是见到了立体的坛城,其复杂与精细妙不可言。位于红宫西大殿西侧的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整个布达拉宫内最著名的殿堂之一。殿内供奉五世、十世、十二世达赖喇嘛金质灵塔及八座银质善逝佛塔。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高大奢华,镶嵌各种珍稀宝石,虽比不过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但也差相比肩。

不过,这个殿最吸引我的是,该殿西面通体设有十一个隔层的经书架,藏有多部经书,包括《甘珠尔》、《丹珠尔》等珍贵的佛教经典,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图书馆。

坛城(明信片)当然,最后不能不提一下位于红宫最高层南面的三界殿,也就是萨松朗杰。这里本来是达赖喇嘛的寝宫,除了常规供奉的各种佛像、佛塔外,这里特别值得一书的是两件文物:一是年,清康熙六十年,康熙帝赐给七世达赖喇嘛的一块以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金字长生禄位;二是年八世达赖喇嘛坐床时,乾隆帝所赐的一幅乾隆皇帝着僧装唐卡画像。这个宫殿还是整个布达拉宫举行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如八世达赖喇嘛之后,历代达赖喇嘛转世灵童金瓶掣签就在此殿。而历届新任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会面、达赖喇嘛与班禅大师互为师徒讲授经文等重大活动也都在此举行,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不用赘言。

游历出品,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撰文:张晓虹

摄影:张晓虹徐建平

编辑:李若菡

审稿:李丹由亚男

长按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出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tp/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