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捡药,突然冲进来两三人,直奔向诊室。

原来是一个小儿发高烧,已经抽筋了,也就是高热惊厥的现象,眼睛睁开,目光呆滞,双手紧紧握拳,口齿紧闭,身体不时地抽动。

因现在这种急症很少在中医的门诊看得到,医院急诊了,所以师父的诊室里没有备银针用于急救。紧急告知患儿家长,速去开车,医院急诊科。

接下来,师父告诉患儿的奶奶,先把手指放她嘴里,防止其咬伤自己的舌头。师父开始做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先点按人中穴,我也赶紧加入为患儿揉捏合谷与内关穴,随后师父揉捏其手臂和手指,让其紧张的状态得到一些缓解。

很快,她父亲把车停在了医馆门口,医院急诊了。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急症,当我看到这个情况时,忐忑不安,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师父则很镇静,有条不紊地安排,同时安抚好其家人,让他们不要过于担心。因为医院的急诊科,各种类型的急症病人都接诊过,所以处理起来心里有底,非常镇静。

师父说,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如今中医很难能接触到此类急症了,而在以前,这些情况中医都需要处理,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中医看来,小儿高热惊厥又称为急惊风,通常表现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的症状,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古人发现小儿高热时,其耳后静脉充血变粗,色泽变深,于是便用针刺该静脉放出一二滴血,小儿的高热抽搐病症便能很快消失!耳后静脉在成人不明显,但在儿童却很明显,年龄越小越明显,在小儿高热抽搐时最明显。

刺血可以用三棱针,而一次性采血针更好用,实在没有也可用缝衣针消毒后使用。刺破后挤出几滴血,直到血变红。

查阅了一些关于小儿高热惊厥的现代医学资料,摘录部分于此: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根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小儿惊厥的发生率很高,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弱的刺激就可使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大,引起惊厥。多数呈全身性强直一阵痉挛发作,少数也有其他发作形式,如肌阵挛、失神等。持续数秒到10分钟。可伴有发作后短暂嗜睡。发作后患儿除原发疾病外,一切恢复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

热性痉挛的特征如下:

发高烧,而且体温急速上升,至少在38度以上,常见在39度或40度。一般在开始发烧后24小时内出现抽搐现象,但亦有在抽搐后才被发现有发烧。

抽搐常在高烧急速上升时出现,但也可在退烧时出现。

抽搐时通常有以下表现:

突然失去知觉、没反应、目光呆滞或眼睛往上吊(反白)、嘴唇变黑(蓝紫色)、牙关紧闭、手脚抽动、僵直、或是突然全身松软无力。痉挛时间可从数十秒到数十分钟,大部分患儿少于十分钟。

小儿高热惊厥的紧急处理: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一旦突然高烧上了39℃,就容易出现双眼上翻、紧咬牙关、全身痉挛,甚至丧失意识的症状,家长往往吓得魂飞魄散,医院。

可行动再迅速,医院少说也要十几二十分钟,有些等来急救的,时间可能花得更多。在这么漫长的等待里,如何给孩子适当的护理,从而稳定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呢?

第一步:患儿侧卧或头偏向一侧

立即使患儿侧身俯卧,头稍后仰,下颏略向前突,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切忌在惊厥发作时给患儿喂药,以防窒息。

第二步:保持呼吸道通畅

解开衣领,用软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同时用手绢或纱布及时清除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

第三步:控制惊厥

用手指捏、按压患儿的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两三分钟,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少搬动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第四步:降温

冷敷——在患儿的前额、手心、大腿根处放置冷毛巾,并常更换;将热水袋中盛装冰水或冰袋,外用毛巾包裹后放置患儿的额部、颈部、腹股沟处;还可使用退热贴。

温水擦浴——用温水毛巾反复轻轻擦拭大静脉循行处,如颈部、两侧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处,使之皮肤发红,以利散热。

温水浴——水温32~36℃,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患儿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分钟为宜,要多擦洗皮肤,帮助汗腺分泌。

药物降温——口服退烧药,或将宝宝退热栓塞到肛门。

第五步:及时就医

一般情况下,小儿高热惊厥3—5分钟即能缓解,因此当小儿意识丧失,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或抽搐时,家长不医院,而是应该等孩医院。经护理,即使患儿惊厥已经停止,医院进一步查明惊厥的真正原因。

但患儿持续抽搐5—10分钟以上不能缓解,或短时间内反复发作,预示病情较重,医院。就医途中,将患儿暴露在外,伸直颈部保持气道通畅。切勿将患儿包裹太紧,以免患儿口鼻受堵,造成呼吸道不通畅,甚至窒息死亡。

(跟诊作者:继中)

更多精彩请







































治疗白癜风方法
全国重点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hukb.com/wqbbtp/2615.html